《物理评论A》
旋量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快速生成和数字分辨检测方法
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研究团队与西湖大学等合作,提出了一种快速生成旋量铷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并实现数字分辨检测的方法。相关成果3月6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超冷中性原子的高数据采集速率和低噪声检测,对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纠缠量子态的态层析和干涉应用提出了重要挑战。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高通量87Rb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源和一种数字分辨检测方法。他们采用磁性和光学势阱的混合蒸发方法,仅在3.3秒内就制备出2×105个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其中没有可辨别的热分数。为了在自旋自由度高保真地进行多体量子态的态层析成像,最好采用单一模式进行数字分辨检测。研究团队演示了选择最多达16个原子的子样本的低噪声技术及其随后的检测,计数噪声低于0.2个原子。该技术为生成和分析具有更高保真度的介观量子态,以及将其用于基础和计量应用提供了令人激动的途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7.033303
科学家证实二维无界的量子回流
近日,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的Maximilien Barbier和朴茨茅斯大学的Arseni Goussev以及印度加尔各答可变能量回旋中心的Shashi C. L. Srivastava合作,证实了二维无界的量子回流。相关成果3月7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量子回流是指量子粒子的概率可以流向与其动量相反的方向,这种反直觉的现象在一维系统中被发现非常微弱和脆弱,其中最大的回流量已被证明是有界的。相比于一维情况,二维系统允许存在简并的能量本征态,从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量子回流特征。
该课题组探究了带电粒子在一个有限大小的圆盘上运动的情况,圆盘的中心被钻孔,穿过圆盘中心、与圆盘垂直的方向上穿过一根磁通线。
研究人员证明了量子回流可以是无界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物理平台,可以用来观察这一尚未进行的基本量子现象。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7.032204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血管内成像引导PCI治疗复杂冠脉病变患者预后更优
韩国成均馆大学Joo-Yong Hahn团队比较了血管内成像引导或血管造影引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复杂冠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与血管造影术引导的PCI后的预后相比,血管内成像引导的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后的临床结果数据有限。
研究组在韩国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试验,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血管内成像引导PCI或血管造影引导PCI。
共有1639名患者接受了随机分组,其中1092名患者接受血管内成像引导PCI、547名患者接受血管造影引导PCI。
血管内成像组有16名患者死于心脏病,血管造影组有17名患者死于心脏病;两组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分别发生38例和30例;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分别为32例和25例。手术相关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在组间无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中,血管内成像引导的PCI导致心脏原因、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或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复合死亡风险低于血管造影引导的PCI。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216607
《自然-神经科学》
光刺激不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自然伽马振荡
美国纽约大学Gyrgy Buzsáki团队近期取得进展,他们研究发现40赫兹(Hz)的光刺激不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自然伽马振荡。相关研究3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据介绍,人们需要非侵入性方法来改善疾病。
研究人员探索了40 Hz闪烁光是否在阿尔茨海默病的APP/PS1和5xFAD小鼠模型的大脑中引起伽马振荡并抑制β-淀粉样蛋白。研究人员在视觉皮层、内嗅皮层或海马体中使用多位点定硅探头记录,发现40 Hz闪烁模拟在这些区域中没有发生自然伽马振荡。
此外,海马体中的尖峰响应较弱,这表明40 Hz的光不能有效地夹带深层结构。小鼠避免了与海马胆碱能活性升高相关的40 Hz闪烁光。研究人员发现,在40 Hz刺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或体内双光子成像,斑块计数或小胶质细胞形态没有可靠的变化,β-淀粉样蛋白40/42的水平也没有降低。
因此,视觉闪烁刺激可能不是调节深层结构活动的可行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3-01270-2
《中国科学报》 (2023-03-1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