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朱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7
选择字号:
郑州师范学院心理学省级科创平台联合体
以心理学研究助力新时代应急管理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COVID-19数据库中相关研究的链接。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朱琳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日益成为相关部门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应急管理实践,是实现新时代应急管理创新的社会心理学途径。因此,应从满足民众基本安全需求出发,洞悉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特点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这也是进行心理干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缓解公共焦虑和恐惧,甚至是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前提。

风险沟通质量与心理行为关系需考量

郑州师范学院心理学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体由河南省心理数据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组成。近年来,该联合体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工作,将心理学理论、数据、结论与社会治理实践双向契合,为推动应急管理的体系和机制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2020年1月23日,该联合体的研究团队依托科技部人才专项,启动了“基于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策略”研究工作。研究负责人、联合体主任晋争教授介绍:“如何建议人们采取防护行动而又不引起恐慌,这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需要考量风险沟通质量与心理行为的动态关系。”

通过网络和新媒体手段,研究团队对武汉部分社区居民和湖北省外的部分居民开展跟踪研究,采集了新冠疫情发展阶段的关键纵向数据。通过交叉滞后模型,研究人员揭示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缓解公众焦虑和恐惧的相互作用机制,强调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和加强全球公共卫生管理合作的必要性。

该研究报告发表于《公共卫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引起了联合国减灾署、《医学资讯》(News Medical)等机构和媒体的关注,并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数据库收录。

“时至今日,疫情防控政策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依旧有必要就加强突发事件风险沟通能力和维持该能力的最佳方法提供持续性指导。”晋争说。

多重因素对风险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应考虑

为探究不同国家民众在新冠疫情初期记忆最为深刻的本国和国际事件,以及本国和全球未来最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期情况,郑州师范学院与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合作,共同启动了一项大规模跨域研究。

研究发现,各国民众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均与新冠疫情相关,且其事件类别大体类似,譬如封锁、感染,但是这些事件被提及的概率受到感染率以及防控严格程度的影响。

在感染率高、防控程度较低的国家(譬如美国),人们更多提及到“封锁”和“死亡”。在预期未来方面,大多数国家民众提及最多的未来事件是对经济的影响;相较于感染率高、防控力度弱的国家,在感染率低、防控力度强的国家,民众对经济的担忧更多;和过去事件相比,人们普遍对未来事件有着更积极的态度。

该研究揭示了当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各国民众具有相似的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期,但是国家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会影响群体的记忆及期待。

晋争表示,在应急管理中,我们应综合考虑事件的危害程度、暴露程度和管控力度对民众认知和情感的影响。相关报告2022年7月在线发表于《记忆与认知》(Memory and Cognition)。

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除了体现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外,还包括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后的应急管理。2021年7月,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在暴雨发生后第一时间,研究团队便启动了相关研究,以应急支持为切入点,将当下灾难因素和灾难后因素加以整合,对426名成年郑州市居民进行测评,评估灾害后个体急性应激性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状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受测试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为20.39%,创伤后成长发生率为44.74%;灾难暴露程度对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应急支持与创伤暴露程度的交互项对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预测效应显著。

鉴于应急心理支持在灾难暴露对应激障碍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该研究建议在引进和本土化紧急心理援助技术的同时,应启动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并提出具体对策。研究报告刊发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年第10期。

早期心理危机监测和预警要重视

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应急管理能力的手段之一,强调对心理危机监测预警的常态化机制,做到早识别和早干预。

在这方面,团队成员使用本土化的测评工具,深入郑州市辖区内多所公立小学,与校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等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通过把握校区学生情况,对心理测量系统的使用和保密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家长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采集了上万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0.36岁)和家长的数据,发布了郑州市第一本《郑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下称《报告》)蓝皮书。

据了解,研究团队之所以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小学生,是由于精神问题一般在14岁前有所表现且有较高的诊断率。2021年6月,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的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在14岁之前的发病比例为34.6%。成年期诊断的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在儿童期会表现出心理症状,这些早期心理危机未来有较高的概率发展为心理和精神障碍。《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最新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床精神高危人群在10年后发展为精神疾病的风险为35%。

“早期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干预,发展为心理障碍后一般需要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难度较大。从全球心理学和精神学发展的现状看,其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作为《报告》主编,晋争表示,“部分学校心理测评工具存在时代滞后性,针对低龄群体有代表性的心理流调数据较为缺乏,心理普测流于形式且缺乏有效反馈。”

《报告》涉及了多维心理指标,对郑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全面测评分析。基于实证结果,《报告》同时提出了政、校、企、研、医、家庭六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为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状态监测、心理危机预警、心理支持联防的联控、联动、联通模式奠定了基础。

突发事件下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后续,郑州师范学院心理学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将持续与国内外院校、同业机构开展紧密合作,服务社会民众,为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3-02-07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