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
数智化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
|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刘金德 赵英佐
近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以下简称青岛眼科医院)积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内,以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支撑临床业务、辅助运行管理为目标,不断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完善临床和职能部室业务系统;对外,与各省份健康数据平台对接,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互认,开展数字化改革和人工智能(AI)创新应用,持续提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和互联互通成熟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信息化建设赋能医疗流程再造
青岛眼科医院对医疗流程进行再造,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实现智慧服务。截至目前,医院已实现诊间结算、床旁出入院、预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精准预约、智能回访等多种服务模式,将办理窗口前移到患者手机端,打通了门诊与住院业务,提高了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针对日间手术患者需求,医院依托信息化手段改造建设了预住院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打通原有不顺畅的流程节点,大大提高了日间手术服务能力,患者从门诊就诊、术前检查到最终结算出院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医院还建设了自助办理入院和床旁结算小程序,患者仅需要扫描住院证上的二维码,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不需要到住院处排队,实现患者手机端小程序、病区护士站、住院处三者的有效联动。
医院积极推进一站式病员服务,多平台统一号源池实行精准预约诊疗,并设立专病门诊特色服务,患者根据疾病可以精准定位到专家医师。此外,医院还根据诊疗需求定制建设了HCRM系统,设立自动回访机制,衔接术后诊疗服务,可预设多个时间点自动推送信息,提醒患者进行复诊,并推送健康指导信息,而且对未就诊人员自动弹窗提醒,可实现对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相关举措获评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智慧门诊”服务品牌。
目前,医院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每年为4万人次完成眼科手术,群众就医满意度测评保持在90分以上,日间手术占比从5年前不到20%提升到现在的88%,全院平均住院日缩短到2022年的1.19天,日间手术患者在院时间缩短到4至6小时,患者不必担心“就诊难”“住院难”的问题。
智慧化集成化管理保障医疗质量
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青岛眼科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在危急值预警、非计划再入院或手术、用药管理预警等重点环节实现信息化。在药品发放环节,智能核对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药品的自动核对,防止差错产生。在围手术期管理上,手术申请环节会自动监测患者重点指标是否存在异常,进入手术室后通过PDA全流程管理,相关手术信息、植入物信息自动插入病历,保证准确性。
新形势下,医院上线DRG综合分析与运营管控系统,功能涵盖了医保结算清单质控、病例预分组、费用分析、DRG指标监测、DRG绩效评价,有效指导临床工作开展。今年医院继续升级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建立了适应眼科专科特点的审核规则,实现了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全流程监管,由原来的抽审部分病历,转变为全量病历,进一步提高了审核的精细化。
为提升综合管理效能,青岛眼科医院已建成运营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支持医院运营、医疗质量安全、科室管理等相关业务,实现集成各业务系统的管理模块、从物资采购到付款的全流程管理,以及从资产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医院“院科两级”的精细化管理,辅助医院运行的实时监测,实现通过数据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AI临床决策系统推动创新诊疗
近年来,青岛眼科医院成立院士领衔、多专业专家参与的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其他优势团队,建立基于AI的眼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截至目前,相关团队已申请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SCI和中文核心论文6篇,完成全国性眼科学术交流发言6次,形成科技报告2项。
基于AI的眼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为眼前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和眼后节人工智能辅助模型。前者主要包含眼前节OCT辅助诊断系统、裂隙灯显微镜辅助诊断系统和共聚焦显微镜辅助诊断系统;后者主要有基于眼底彩照的高度近视辅助诊断系统、基于眼底彩照的眼底豹纹分割量化及应用、基于眼底彩照的多病种辅助诊断系统、基于眼底OCT的辅助诊断系统以及基于眼底彩照的慢病预测模型。
在临床辅助上,随着CDSS系统的应用,年轻医师的诊疗能力将得到提升,初步形成具有专科特色的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在基层筛查上,AI赋能眼底彩照的慢病风险预测模型开发与应用,通过示范引领项目推广应用,目前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8万人次。在医联体协作上,该系统已在超过3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5000余例试点应用,推动基层医院、体检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眼科诊疗水平提升,弥补眼科医师人员的不足,提高医联体单位眼健康管理水平。
《中国科学报》 (2023-12-25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