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云
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评估已成为将生态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与社会决策的桥梁。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已经形成了制度和标准规范,历次调查评估成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今年,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以下简称调查评估)成果正式发布。这一针对我国生态国情的基础性调查,本世纪以来已连续开展了3次,这次是第4次。
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评什么
此次调查评估主要围绕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监管的重大需求,重点评估了2015年—2020年全国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状况变化。
调查评估在集成分析历次调查评估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生态保护需求,研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与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科学依据。简言之,就是“摸清现状、发现变化、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此次调查评估以遥感数据为主,辅以地面调查和长期生态系统监测与专题研究成果,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开展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生态问题及其变化的调查评估,基本摸清了全国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并揭示变化的原因与驱动因素。
总体框架和技术体系
调查评估以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问题”为评估总体框架,将全国尺度和区域尺度相结合,系统评估和科学分析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揭示国家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
在全国尺度上,调查评估重点关注了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分布、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主要生态问题等。在区域尺度上,调查评估则关注了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区、青藏高原等重点保护区域,以及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我国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了一套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共有11项。该系列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是在过去开展的历次调查评估科学实践基础上编制形成的。
其中,遥感解译与验证技术规范是野外观测和生态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依据;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野外观测技术规范为生态状况评估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源的获取依据;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功能和问题技术规范提供了生态状况评估方法;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规范对调查评估实施过程中数据源、数据生产的质量控制要求,以及数据集成与汇交的范围、格式和精度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
整个技术规范体系指导了调查评估的规范化开展,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进一步得到了技术保障。同时,生态系统调查、格局和质量、服务功能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体系,也编制形成了多项国家标准。
此次调查评估还有一个技术特点,即使用了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以往的调查评估中,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以30米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而此次调查评估在全国尺度上首次使用16米空间分辨率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解译获取了生态系统分类数据,包括8个I级生态系统类型、22个II级生态系统类型。
此次调查评估综合利用国产卫星数据约2.56万景、国外卫星数据约1.79万景,实地核查样点约118.29万个,I级和II级生态系统分类平均精度分别达91%和86%。
主要结论
本次调查评估的对象是全国陆域国土各类型生态系统,聚焦了生态系统的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等主要内容。
其一,调查评估了全国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以及其他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发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变化幅度均有所减小。2015年—2020年,全国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面积为11.40万平方公里,变化幅度为0.24%/年,小于前5年的变化幅度。
其二,依据生态系统区域分布和类型差异,调查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绿度指数等关键参数,将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调查监测数据结合,评估分析了森林、灌丛、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2015年—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等级提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67%,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为优和良的等级面积占比高于低和差的等级面积占比。
其三,基于生态评估模型算法,集成利用遥感和地面调查资料,评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和固碳等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其重要性,发现我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基本稳定,防风固沙量和地上植被固碳量持续增加。
除了全国调查评估之外,一些区域调查评估也表明,国家战略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态势得到扭转,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高、流域整体水质得到改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岸线保护力度增强、人工岸线增幅降低。2000年—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绿线”(以植被覆盖度20%为分界线)西移约300公里。
此次调查评估结果充分显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社会生态保护观念得到极大提升,生态保护和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全国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我国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重要生态空间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未来的科学挑战
对于新一轮调查评估工作,对标国家新时期的战略需求和重大任务,如何与时俱进,实现整体继承、技术方法创新、数据和结论可比是关键。
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如何利用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调查、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其与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深度融合,更加精细精准地揭示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特点,找准问题、精准施策,是我们下一步主要的科技攻关任务。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报》 (2023-12-2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