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根书 温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21
选择字号:
“双一流”高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吗

 

图片来源:pixabay

■陆根书 温双

如果从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算起,我国的“双一流”建设至今已有近7年的时间。然而,时至今日,“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如何,其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起的“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经历调查”(SERU)表明,与世界研究型大学相比,中国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全球化能力不具优势。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能力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能力发展状态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考察“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并探究其内在原因与影响机制。

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利用2019届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中的8435个有效样本,考察了“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在使用倾向值匹配法减少协变量(如性别、是否为第一代大学生、兄弟姐妹数量、家庭所在地、高中类型和学生高考成绩)误差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双一流”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能力发展的差异。

学生能力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在研究中,研究团队有了如下几点发现。

首先,“双一流”建设高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在控制个体特征等变量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在3个维度上的能力,即核心能力、研究能力、自我认知与全球化能力的发展方面均好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

调查数据显示,“双一流”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发展水平比非“双一流”高校学生高0.10、研究能力高0.17、自我认知与全球化能力高0.11。

其次,在3个维度的能力发展方面,“双一流”学生相比非“双一流”学生,研究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比核心能力、自我认知与全球化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更大,前者比后者平均高出0.17。

再次,学生学习投入在“双一流”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其中,在两类高校对核心能力的影响作用中,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4%;对研究能力的影响作用中,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占26.8%;对自我认知与全球化能力的影响作用中,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占42.2%。“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更高,这是这类高校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更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虽然“双一流”高校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更高,但两类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的差距较小。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发展水平仅比非“双一流”高校学生高0.10。就学生能力发展而言,“双一流”建设成果与理想的政策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双一流”高校应回归初心

上述研究结果不管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还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首先,“双一流”建设要回归初心,把培养一流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职能不断扩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不断增加,但作为教育机构,高校最根本的职能仍是人才培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归根结底要培养一流人才。我们的研究发现,虽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状态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要好,但二者的差距较小,“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生能力发展上的优势仍不明显。

其次,“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要坚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规范教育;进一步完善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机制,引导教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最后,要着重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的要务之一在于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双一流”建设需要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非“双一流”高校要让学生“忙”起来

对非“双一流”高校而言,首先,要将提高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当前,学生学习投入不足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2018 年 6 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指出,要加大学生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学生的学习投入。

我们的研究同样表明,学生学习投入在“双一流”建设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学习投入是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更低,分析理解、师生互动等不足。这要求非“双一流”高校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进一步提高学生投入水平。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院校氛围与课堂学习环境。院校与课堂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投入与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非“双一流”高校学生感知的学习环境质量更差,说明学生获得的环境支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提升院校氛围与课堂学习环境。

最后,增加学业挑战度。我们进行的几项大规模调查研究都表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感知的学业挑战度更低。因此,非“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科学、适度地增加课程负担,提升课程学习挑战性,让学生“忙”起来,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同时,要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考核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深度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23-11-21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