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谭亮成研究员,联合西北大学苏芳教授、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Rustam Orozbaev博士等基于1990-2019年中亚五国的气象、农业、经济数据,利用C-D-C模型从粮食可用性、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等方面综合研判中亚五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五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机制,并预估了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五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趋势,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亚五国深处内陆,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发展落后,使得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中亚五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何?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未来将如何发展?这不仅影响中亚国家自身的发展和稳定,也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带来挑战。
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中亚五国粮食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面临危机。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中亚五国的粮食安全,年均温度和降水与粮食安全存在倒U型关系,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全球变暖预期下中亚五国的气温和降水量可能持续上升,地区未来的粮食安全将长期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1990-2019年中亚五国粮食安全二级指标变化趋势。(论文课题组供图)
研究建议,中亚各国应增进气候风险认识,积极采取各项举措以适应气候变化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还提出了人地系统视角下中亚五国粮食安全的发展路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五国粮食安全的合作机制。(来源:中国科学报 严涛)
相关论文信息:http://www.sciengine.com/doi/10.1360/SSTe-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