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田勘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7
选择字号:
我们能抓住自己的意识吗

 

《意识的河流》,[英]奥利弗·萨克斯著,陈晓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7月出版,定价:42元

■张田勘

2015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奥利弗·萨克斯病逝。他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FRCP),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生前,萨克斯拟定了他最后一本书的出版大纲和内容,这就是《意识的河流》。

《意识的河流》并非是一部单一主题的著作,而是辑录了作者生前的10篇随笔,内容涉及演化、植物学、化学、医学、神经科学和艺术,还有关于速度和时间的感知、记忆、创造性的研究和沉思。

由于本书的内容很多都与意识有关,因而取名“意识的河流”,实际上就是意识流。萨克斯所谓意识的河流显然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有相似之处。虽然萨克斯用的是river(河流),詹姆斯用的是stream(溪流),但两者是近义词,而且语义所指和实际所指是相似的。

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萨克斯是一位神经科医生和教授,探讨意识和意识流既具有形而上的思辨,也有形而下的实践,因为他治疗和收集了许多神经系统异常病例,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能从脑科学的原理探讨意识流。

在此基础上,他描述意识和意识流就更符合意识的本源,也更全面、更深入且更独特。如果要深入理解萨克斯描述的意识流,还需要读他的其他著作,如《错把妻子当帽子》《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等。

关于意识流,不同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将意识解释为“相继发生的不同感知的集束或集合”,萨克斯认为这割裂了意识的连续性。萨克斯比较认同詹姆斯的解释,后者认为西洋镜(连续影像)可以隐喻有意识的大脑。与他相似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意识的解释,将意识比喻为“电影机制”,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连续性意识,即意识流。

如同本书的书名所意指的,萨克斯认为,意识是流动的,意识也是变化的,必然与时间的流逝联系在一起。他还特别提到,意识流具有个性,每个人的意识流并不相同。

《意识的河流》是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描写了一段萨克斯在写作中的意识和意识流:“写下这段文字的此刻,我坐在第七大街的一家咖啡馆里,看世间熙来攘往。我的注意力和焦点一会儿投到这儿,一会儿投到那儿:一个穿红色裙子的女孩走过,一名男子在遛一只滑稽的狗,太阳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终于!)。但是,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别的不请自来的感觉:发动机逆火时发出的噪声、位于上风处的邻人吞云吐雾的烟味。”

萨克斯观察和感知到女孩、男子、狗、发动机的噪声、邻人抽烟的烟味,并且形成了他的意识流,而非其他人和物,这是因为“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反思、记忆和联想。因为意识总是主动的、有所选择的——饱含我们独有的情感和意义,揭示出我们的选择,混入了我们的感知。因此,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第七大街,而且是我的第七大街,携带着我的性格和身份的标记”。

因此,意识和意识流具有特殊性,有着个体化的感知标识,混杂了经验和时间的印记。这意味着不同的人由于有选择的观察和感知而具有不同的意识流,或者是大同小异,或者是有很大差异。

而由于大脑疾病所产生的意识和意识流是不同的。萨克斯以正常人的视觉,感知到一般影像中的闪烁速率是每秒6到12次,但他发现,偏头痛病人产生谵妄时,可能产生万花筒般的图形或视觉,不过这种特殊的意识在病痛缓解之后会恢复到正常。

这就涉及意识和意识流的本源。大脑神经细胞是产生意识和意识流的基础,因为无数的大脑神经元在环境刺激下产生和构成了意识并随时间推移而形成意识流。

人类拥有数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1000个或更多的突触连接。在几分之一秒内,可能会涌现或选择出超过100万个神经元集群或联合体。所有这些联合体就像令英国科学家、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谢灵顿着魔的织布机上的“百万个闪光的梭子”一样相互交织,每秒多次挥梭,编织出持续变化但永远富有意义的图案。

这就是萨克斯认为的意识河流。而大脑产生的意识流是任何电影、戏剧和文学叙事所无法比拟的,它们只是对意识流的模仿。当意识变换、流淌而过时,我们根本来不及抓住它。

从这些角度来看,萨克斯认同的意识流与达尔文对意识和意识流的解释相似。在本书的另一篇文章《知觉力:植物和蚯蚓的精神生活》中,专门谈到了达尔文论及蚯蚓的感知和意识。达尔文的最后一本著作是《腐殖土的产生与蚯蚓的作用》。书中称“蚯蚓有资格被视为智慧生命,因为它们做了人类在类似状况下会做的事”。

在这些“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的感知,并产生意识指挥自己的行为。如蚯蚓可以区分明与暗,它们没有耳朵,但对地面的震动十分敏感,远离捕食者。这些感知是通过蚯蚓脑袋中的神经细胞群(达尔文称之为脑神经节)来传递并产生行为的。

如蚯蚓突然被光照射时,会像兔子一样钻进洞穴里。达尔文起初认为,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但后来发现,蚯蚓的这种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当蚯蚓专注于其他事情时,即便暴露在光照下,也未表现出退缩行为。这种调控能力表明蚯蚓有某种心智的存在。因此,这种心智特点可以比拟为像人一样的意识。

对此,萨克斯是认同的。尽管神经元在形态和大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数目和组织方式。

萨克斯对意识和意识流的解释更多是针对人类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意识的产生既是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受到环境刺激后的多元和立体反映,又是随时间变化的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中国科学报》 (2023-11-17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