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凌 余小乔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2
选择字号:
同向发力  双向奔赴
南通大学开启“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新征程

 

■徐凌 余小乔

高校和地方怎样互动融合,才能彼此赋能、协同发展?10月31日,南通大学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署“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协议,同时发布“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全面开启“名城名校”同向发力、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方案明确,“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首轮建设期为8年,分高峰计划提升期和国内一流大学突破期两个阶段,围绕“331146”框架全面构建“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不断彰显南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南通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新效能。

“331146”,即校地双方合力推动南通大学基础医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进入国家A类学科,新建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海洋研究院等学院(研究院),集聚一批聚焦南通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团队),支持一项校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同时聚力服务南通医疗、教育、体育、智库等4个方面高质量发展,聚焦南通发展优势产业链,打造先进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转化中心、船舶海工绿色修造与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安全防护用特种高端纺织研究院、低碳高效新能源工程技术中心、高融合度天线与新通信装备工程技术中心、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高层次研发平台。依据方案,到2032年,南通大学办学关键性指标进入一流大学行列;南通市创新生态新效能不断彰显,初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江风海韵绿色宜居家园。

“南通大学自创办至今,始终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扎根南通、服务南通,走出了一条扎根江海大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道路。”南通大学党委书记尚庆飞表示,围绕打造城市与高校命运共同体,学校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开放融合战略”和“服务南通行动”。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是深化校地互动合作、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必将加速推进学校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与南通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结合,打造出“名城名校”“彼此赋能、携手共进”的典范样板。

多年来,南通大学以南通地方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校企合作载体、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次,切实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贡献度。目前,学校与南通市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了技术转移研究院、产业技术联合研究院、通科微电子学院、现代家纺产业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近5年与南通市企业签订产学研技术合同1942项,成交额3.59亿元。为推动南通地区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和应用,学校通过构建“学科与产业线对线、教师与企业点对点”的联动体系,联合产业链核心企业参与“揭榜挂帅”,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近5年与南通地区企业联合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227件,专利成果在南通企业直接转化应用305件。疫情期间,学校启动“百名专家服务百企、科技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组织专家教授精准对接171家南通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

南通大学还主动对接南通市“3+3+N”产业发展,在传统专业基础上设置新专业,形成了较为对口的专业集群。比如,对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支柱产业,设置了轻化工程、通信工程等9个专业;对接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设置了自动化、人工智能等7个专业。近几年,学校留通就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年均1600人左右、研究生年均350人左右,越来越多的“通大人”变成了“南通人”。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南通大学与南通同频共振、同生共长的同时,也将服务社会的触角伸到了祖国需要的更多地方——

针对国家高端纺织、国防重点工程、应急救援、疫情防控等领域重大现实需求,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央企、领军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应用需求—材料开发—装备研制—应用评价”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实现部分安全防护用复合材料及装备的系列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依托国家、省部委计划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攻克了聚丙烯纤维易老化、超长纤维不易梳理成网等宽幅高强抗老化聚丙烯纤维土工材料制备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研发装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5%、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2%,项目产品应用在南水北调、沪杭高铁等重大工程,引领国际土工合成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以“对接国家战略 服务江苏发展”为宗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等主题潜心研究,咨政建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3-11-02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