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
选择字号:
IEEE首位华人主席刘国瑞:
好的学术生态前提是好的学术文化

 

刘国瑞   中国计算机学会供图

■本报记者 计红梅

作为一位“明星科学家”,刘国瑞从基础的物理理论突破出发,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技术路径,解决了30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室内精准定位难题,领导开发了世界首个厘米级室内定位系统。他还于202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首位华人主席。

在建构学术共同体方面,刘国瑞有丰富的经验。他还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曾培养出多名优秀的博士,对于人才培养有独到的经验和方法。

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时,刘国瑞表示,“好的学术生态前提是有好的学术文化”,公平、公正、透明、包容应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准则。而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则需要构建一套严格的学术伦理体系。

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准则

《中国科学报》:IEEE是怎样体现自身价值观,从而构建良好的学术共同体的?

刘国瑞:IEEE提供的是一个世界级平台。它有来自190多个国家的40多万名会员,其中超过64%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除了自身的会员,IEEE还积极和世界各地的学术组织合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交流。例如,从2009年开始,IEEE就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签署合作协议,在联合设奖、相互支持对方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会员是IEEE的主人翁。IEEE由会员选出决策者,从他们的福祉出发表达自身意愿,这一过程是开放、透明的。

IEEE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因为世界各地的学者都有自身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人集结起来,尊重差异和多元,这样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

《中国科学报》:IEEE的价值导向是怎样的?

刘国瑞:公平、公正、透明、包容是IEEE的价值原则。在我看来,这也应该成为所有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准则。在学术共同体中,每位科学家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受国别等其他因素影响,通过彼此的交流增进人类福祉。

注重数量会失去研究本身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你对中国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有何建议?你认为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刘国瑞:中国的学术界进步很快,很多学者做得很好。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来中国时,中国学者还在做比美国晚10至20年的研究,后来就赶上来了,现在基本与美国平起平坐。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学术伦理问题。当中国的学术水平已经赶上世界水平时,学术不端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否则会引起负面的观感。

《中国科学报》:中国相关部门就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出台了不少规定,但仍有少数学者不能“令行禁止”。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刘国瑞: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出在处罚力度上。以美国为例,如果美国一位终身教授出现学术抄袭行为,其教职就没了。我是从中国台湾到美国的,听说台湾高校的教授一旦被认定有抄袭行为,也会立即被解除教职。因为科学要追求真理,如果在学术抄袭上妥协,就会丧失信任度。

《中国科学报》:当下,我国学术界正在倡导“破五唯”,即评价学术成果时不能“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这方面,国外的学术评价方式有何可借鉴之处?

刘国瑞:学术成就是不能量化的,否则,在量化的压力下,就会发生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些中国学者之所以走上抄袭等学术不端之路,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注重数量会影响质量。在欧美高校,没有人会告诉学者应该发几篇论文,而是用质量评判一个人的成就。评判质量时,会邀请世界范围的同行来做公平、匿名的评议。实际上,国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在评判学者时,也会看量化指标,但那不是唯一指标,而是从学术影响力、成果质量等多个维度来加以评判。

如果过于注重成果数量的话,就会失去研究本身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现在中国也在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行评议如何才能公平、公正?

刘国瑞:我觉得这是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在中国学术界,社交很重要。如何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这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伦理制度,即游戏规则,而且要代代传承下去。好的学术生态前提是有好的学术文化。不过,这需要时间。

做人、做事都会了,自然就会成功

《中国科学报》:作为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你曾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拔尖人才培养是中国高教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你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刘国瑞:拔尖人才培养,首先是要选出拔尖的学生。我从中国遴选的学生,都是中国顶尖大学的第一名。我这里是出名的“很难进,也很难出”。在学生毕业前,我会要求他们发4篇IEEE旗下期刊的论文。从不会写到独立写出一篇论文,他们就可以“出师”了。

在培养学生方面,我会告诉学生,来这里就是要做“学问”的,即学会怎么问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做学问,我还要教他们做人。我自己要给他们树立道德的榜样,注重言传身教。当他们从我这里出去时,做人、做事都会了,自然就会成功。

《中国科学报》:你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有何心得?

刘国瑞:我会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摸索,我只是给他们提建议。因为路要自己走,就好像骑自行车一样,如果不摔几跤,就学不会。在我的实验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哭过。没有失败过,你怎么知道要走哪条路呢?

《中国科学报》:你教育学生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有耐心?

刘国瑞:我是个没耐心的人,但我有耐心等着他们自己做出成果来。我一般只教几名学生,最多的时候是20多名,再多我就带不过来了,就要变成“养鸡场”了。

我每星期都会和我的学生面谈,但我不会催他们每天都要有点小成果。没事可以不找我,但需要找我的时候,我一定就在那里。我和我的学生关系都很好。有些学生跟我说:“您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研究要追求影响力

《中国科学报》:作为Origin Wireless公司创始人,你率先提出了用于无线传感和室内定位的无线人工智能(无线AI)技术,并于2017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厘米精度的无线室内定位系统。能否介绍一下你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方面的经验?

刘国瑞:我开始创业时身兼数职,既是CEO(首席执行官),又是CTO(首席技术官),还要兼管市场方面的工作。因为科学家创业的项目,一般都很前沿,很少有人能懂。现在这家公司,去年底我找到一位CEO来做管理后,我就专做研发了,因为我只对研发感兴趣。我之前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在发展了两三年后,我也放手了,但是结果却不太好,因为继任者不太懂这方面的技术。所以,科学家创业,一定要找到懂这方面技术的人来接任,否则可能就得自己干了。

在美国,每所高校都在鼓励教授做成果转化。在我看来,研究是个很“休闲”的工作,如果不能产生影响力,那你为什么要做研究?做研究一定要追求影响力,找到价值感。

《中国科学报》:怎么才能更好地捕捉、洞察到尚未被其他人关注到的前沿创新方向,避免陷入跟随他人的境地?

刘国瑞: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重大的、尚未被他人关注到的机遇是不多的,但如果独立思考的训练够了,在重要机遇出现的时候,你就可以及时捕捉到它了。

《中国科学报》 (2023-11-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