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
选择字号:
罗非鱼性别精准控制有望实现

 

本报讯(记者张双虎)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赵金良、陈晓武团队在罗非鱼生殖发育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新研究有望实现罗非鱼性别精准控制,相关论文发表于《交叉科学》(iScience)。

罗非鱼原产自非洲,因生长快、食性杂、耐受性强、易繁殖等优点,在上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世界性养殖种类。我国于1957年首次引进罗非鱼,目前年养殖产量150万吨,是世界养殖与加工第一大国。

罗非鱼生长具有明显的雌雄异型特点,雄鱼生长比雌鱼快30%以上,因此,养殖者偏好雄鱼鱼苗。罗非鱼性别机制复杂,除受遗传调控外,环境温度也能诱导性别分化。性别分化阶段,鱼苗在36℃水温中培育一定天数后,就能诱导出高雄性比例的后代。因此,深入研究罗非鱼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实现罗非鱼性别的精准控制,对提高鱼苗雄性个体的比例,促进罗非鱼养殖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以上海海洋大学选育的“新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在罗非鱼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的基础上,发现hsf5和rnf43基因发生了基因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新基因hsf5-rnf43。该融合基因在罗非鱼精巢中特异性表达,可促进精巢的发育。

研究还发现,在罗非鱼生殖腺早期发育中,基因组DNA甲基化调控了融合基因hsf5-rnf43的性别差异性表达,并且在罗非鱼生殖腺分化的温度敏感期受到高温的影响。hsf5基因属于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家族,而rnf4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分裂的功能。二者的融合可能是温度调控罗非鱼生殖细胞发育、性别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3.108284

《中国科学报》 (2023-11-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