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论A》
研究证明一维规范理论和玻色子系统纠缠面积定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Nilin Abrahamsen团队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Nathan Wiebe等合作,证明了一维规范理论和玻色子系统的纠缠面积定律。相关研究成果10月23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该研究团队成功证明了一类涉及无限维局域希尔伯特空间的一维量子系统的纠缠面积定律。这类量子系统包括一维空间的玻色子模型和晶格规范理论。
研究结果依赖于基态和光谱能隙对希尔伯特空间截断的鲁棒性,可应用于近似基态投影框架。这一重要发现为利用张量网络,研究具有无限局域自由度的量子系统的基态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8.042422
连续变量量子网络的成本与路由
法国索邦大学Federico Centrone团队揭示了连续变量量子网络的成本与路由。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发表于《物理评论A》。
该研究小组探究了具有规则和复杂网络形状的连续变量图态,并报告了其构建成本,作为网络所需压缩和压缩模式数量的全局度量。研究人员推导出一个解析公式,用于计算实现图态所需的实验资源,并利用该公式证明了压缩成本随网络大小的缩放规律严格依赖于其拓扑结构。
研究表明,通过在两个节点之间的平行路径上进行零差测量,可以增加这些节点之间的最终纠缠度。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效应,提高了纠缠路由协议的效率。对于复杂的稀疏网络,所设计的路由协议在运行时间上具有特别高的效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8.042615
《高能物理杂志》
科学家分析几何约束的扭结散射现象
巴西马拉尼昂联邦大学Fabiano Simas团队揭示了几何约束存在时的扭结散射现象。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发表于《高能物理杂志》。
该研究团队探究了存在几何约束的两个标量场模型中的扭结-反扭结碰撞现象。该模型引入了一个辅助函数,用于改变与其中一个场相关的运动学。其中一个场可以独立求解,从而改变第二个场的内部结构。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碰撞实验,并观察到小参数值下的共振窗口的存在。
此外,研究人员还成功证明了振荡脉冲之间的交替出现,以及在几何约束更加明显的情况下扭结-反扭结对的湮灭和形成过程,对几何约束模型中扭结动力学的研究涉及畴壁形成和压力尺度下的磁化等关键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JHEP10(2023)124
《地质学》
研究揭示富锂伟晶岩多阶段熔融形成
英国牛津大学Laurence Robb团队报道了富锂伟晶岩多阶段熔融形成。相关研究成果10月17日发表于《地质学》。
通过岩石学建模,该研究团队量化了碳酸盐岩起源情景下的锂富集,并表明其主要是由残余黑云母和母云母在中高压、残余黑云母和堇青石在低压下的相对稳定性驱动的。研究表明,一般富锂的变质沉积岩的深熔不能充分提高随后熔体的锂含量以形成经济矿床。然而,如果第一代熔体再次熔化,第二代熔体将充分集中在锂中,使锂矿石矿物结晶。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成岩模型,在这种模型中,一个区域至少经历了两个阶段的部分熔融,最终产生了富锂熔体,而不需要广泛地分离结晶。这一机制既可以解释无分带锂伟晶岩的出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地体中的经济伟晶岩比推断出的花岗岩更年轻。
锂的原生岩由高度演化、易挥发的长晶硅熔体结晶而成,熔体中含有熔融物质。伟晶岩通常被认为是由母花岗岩体的极端分馏形成的,或者是由变质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1633.1
《科学进展》
长谷岩浆房上方的上地壳盖层研究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Zhongwen Zhan团队在研究美国加州长谷岩浆房上方的上地壳盖层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10月20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研究人员使用了穿过火山口100公里长的光缆,并利用其记录的分布式声学传感数据来成像其地下结构。图像突出了浅层热液系统和位于约地下12公里深处的大型岩浆库之间的明确分离。地质证据与研究结果相结合表明,流体是如何通过第二次沸腾产生的,并提供了观测到的隆起和地震活动的来源。
火山口的地球物理特征是评估其未来灾难性火山爆发可能性的基础。加州长谷火山口动荡背后的机制仍然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近期的隆起和地震活动可能由岩浆房释放的水基流体驱动,或由岩浆侵入上地壳驱动。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i9878
《中国科学报》 (2023-10-2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