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甘晓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获悉,“空间蛋白质分子组装与应用研究”项目实验单元随神舟十七号飞船上行。
“研究将开展蛋白质/核酸及其小分子复合物的单晶体制备,进一步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和辐射等因素对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生物学功能、药效和药理等的影响,指导空间安全用药和地面药物设计与开发。”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仓怀兴介绍说。
五大研究内容
“空间蛋白质分子组装与应用研究”包括“高通量蛋白质结晶及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纳米晶药物制备及药理学研究”“纳米晶骨骼空间制备研究”“蛋白质晶体空间辐射损伤研究”“空间显微观测蛋白结晶的动力学研究”等5项研究内容。
其中,“高通量蛋白质结晶及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将设计多种生长条件,获得大尺寸高质量蛋白质晶体;通过地面X-射线衍射,得到高分辨率蛋白质分子结构;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并用于相关生物技术研究。
“纳米晶药物制备及药理学研究”将开展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等环境对药物结构、药效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方面,指导空间安全用药;另一方面,利用空间环境的有益影响,研究新晶型药物和药物口服剂型。
“纳米晶骨骼空间制备研究”将基于微观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仿生骨骼复合材料自组装过程的分子机制,包括分子组装规律、孔隙扩张塌陷规律以及脱水与固化规律等;研发组织相容性与生物活性更接近天然骨的可降解仿生骨骼。
“蛋白质晶体空间辐射损伤研究”将通过晶体对空间辐射损伤的固定和放大作用,探究生物分子的易损伤位点,并合成自组装多肽,对易损伤位点开展有针对性探究;根据辐射损伤模式建立生物分子辐射损伤数据库,指导空间用药和地面药物设计与开发。
“空间显微观测蛋白结晶的动力学研究”将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晶过程的显微观察和调控,并与地面结果相比较,进行蛋白质结晶动力学和形态学研究,建立蛋白质晶体生核与生长动力学理论模型,探索空间环境中晶体生长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规律。
利用微重力环境
生命体是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组装成的一台精密高效的机器,它们协同工作,完成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只有获知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才能更多地破解生命的奥秘和进行药物设计。但是,很多蛋白质因得不到高质量的单晶而难以深入研究其功能。
在科学家看来,空间微重力环境为蛋白质结晶提供了绝佳条件。
仓怀兴表示,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消除、减弱常重力场下溶液中存在的对流与沉降,为蛋白质结晶生长提供一个相对均一和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生长高质量蛋白质晶体。同时,可通过X-射线衍射获得蛋白质分子的精细结构,更准确地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如正常生理作用、致病机制、药效、副作用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这对分子药物设计有直接作用,对仿生生物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本次实验安排了蛋白质、多肽、核酸、生物材料、药物材料等5类29种实验样品,如胰岛素、癌症治疗蛋白复合物、核酸聚合酶、植物光合作用关键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多肽、溶菌酶等。
“这些实验样品在发射场完成现场制备和加载,在发射前8个小时左右放置于生物样品货包送往发射塔架,随飞船发射升空。”仓怀兴说。
《中国科学报》 (2023-10-2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