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晓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9-9
选择字号:
诗情飞扬的中国探月故事

 

《月上》,陈新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定价:68元

■丁晓原

湛蓝无垠的天宇星光璀璨,一轮朗月跃升映照在清波荡漾的海面。这是映入读者眼帘的长篇报告文学《月上》的封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人间赏月团圆的中秋时节阅读这部作品,不只是应时应景,其中更有中国人奔月探月精彩故事的生动呈现,让我们为新时代谱写出伟大壮美“探月梦中国梦”的华章而心生自傲,由衷致敬那些为探月工程奉献智慧和力量的航天人。

《月上》是一部以中国探月工程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者陈新是一位活跃多产的报告文学作家,涉猎广泛,尤其擅长高科技题材作品的写作,如“蛟龙”深潜、C919大飞机研制等,多有创获。

航天自然是“国之大者”,航天事业代表了国家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层级,航天题材是科技类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这一题材主题价值含量高,其中富含新信息、新知识的新作品,更为社会大众所期待。

陈新以十分简约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命名,通过丰富翔实的“九天揽月”叙事的展开,首次对中国探月工程作了全程、全息和全景的深度厚重的报告。作者将书写对象置于中国航天发展史和世界“月球俱乐部”探月比拼的宏大背景之中,所写视野开阔,而又能聚焦叙事的主线核心。

这里所说的“全程”“全息”“全景”,不仅是指《月上》完整地书写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三部曲”的总体历程,而且以《壮志冲霄汉》《走向瑰丽蟾宫》《飞上月球》《月背的风景》《采集月球青春》等章节,对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这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工程进行了清晰的记写,这些记写中有每一次探月的科学目标、技术难点、创新突破、实施过程、独特成果等,更为细致的是作品实录了每一个具体任务的详细执行“清单”。

如嫦娥五号探月,“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地球”,包括了“发射入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下降着陆”“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返回回收”等11个阶段,对此作者依次作了叙述说明。阅读这种专业性、系统性的探月叙事作品,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大量专门的航天探月的理论知识。

《月上》的探月报告是专业的,同时也具有科普的意义。作者运用科学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探月发射的窗口期为什么总要选在凌晨、何谓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地—月拉格朗日L2点、月球的地质结构和物质构成有哪些特异性、探月究竟有什么具体的科技价值和意义等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解答。

可以说,《月上》既是一份中国人20年“新嫦娥奔月”进阶跃进历史的专题报告,同时又是一种富有趣味的航天探月的科普读本。

诚然,陈新的新作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史志报告和科普读本,实际上还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作为报告文学,《月上》通过全程、全息、全景的书写,汇聚了“报告”富有密度和价值的信息流量,生成了作品的基本意义。

航天探月工程呈现出的是“物理”奇迹,而它又是航天探月人所创造的传奇。因此,在《月上》中,航天人的叙事不仅构成了作品“报告”的重要信息源,更是作品“文学”形象呈现的要素。

作品中叙写了许多航天人,有的功勋卓著,声名远播,更多的则是籍籍无名的普通科技人员。作者重点叙写的人物是吴伟仁。这不仅因为吴伟仁是作者陈新的四川老乡,巴山夜雨情近易于访谈入心,更在于吴伟仁从孙家栋手中接棒成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中,吴伟仁既是一个视点、一个线索性的人物,通过他串连起作品诸多的情景再现和叙说,又是一个叙写的对象。从一个山村的生产队长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的传奇人生使作品平添撩人兴味的故事性。

吴伟仁儿时,母亲跟他讲说嫦娥玉兔吴刚的故事,“童年望月,无边遐想,大山里的理想萌芽,冥冥之中为吴伟仁铺就了一条幻想与科学有机融合的康庄大道,让他的未来有了康德的星空、罗素的尊严和帕斯卡的芦苇”。吴伟仁童年的望月遐想与其后来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之间有了某种天赐的机缘,也为作品创设了叙事的“软件”。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殚精竭虑,砥砺奋进。作品通过吴伟仁父亲临终、父子“对话”,“要是没有月亮就好了”、《如果没有月亮……》妻子与丈夫的“问答”以及吴伟仁因操劳眼睛几近失明等场景和细节的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地书写了一代航天人崇高的家国情怀、执着求索的职业品格和祖国高于一切的奉献精神,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有一种直抵读者内心的感染力。

优秀的科技题材报告文学,应当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有机融合。题材的主体部分有关科技,是硬核的刚性存在,但仅有这些理性逻辑无法生成形象动人的文学。这就需要作者从题材内涵中发现具有文学性的存在,并且运用文学的思维方式加以表达呈现。

在《月上》中月球是星体,也是文化。基于此,作者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叙事,写实中有写意,其间激扬着诗情,流溢着可人的诗情。

序篇《月满华厦》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阿根廷著名文学家博尔赫斯的诗歌《月亮》切入,“高悬夜空的月亮”“它就是你的明镜”,牵引出诗人不一样的情爱故事。这使本部探月故事的叙说从开篇就形成了柔美动人的氛围。

作者还广泛采集《山海经》《淮南子》和希腊神话、日本《竹取物语》等文献中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涉月的诗文作品,由此使《月上》增加了与叙事主体相生的文化特性。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一些软性材料导入作品之中。“有人要你们在月球上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这是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地面指挥中心的人员对准备登月的航天员发出的幽默“指令”。这样的叙事意趣情趣蓬勃而生,读者阅读自然有滋有味。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报》 (2022-09-09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