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个体追踪揭示夜晚迁徙飞蛾长距离飞行路径控制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Martin Wikelski等研究人员,通过个体追踪揭示了一种夜晚迁徙飞蛾的长距离飞行路径控制。8月11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通过使用轻型飞机和个体无线电跟踪,研究人员表明夜间迁徙的鬼脸天蛾在长距离内保持对其飞行轨迹的控制。飞蛾不只是在有利的尾风下飞行,它们还调整顺风和横风以精确地保持航向。这种行为表明,飞蛾使用一个复杂的内部罗盘来保持独立于风况的季节性有益的迁徙轨迹,这阐明了昆虫如何穿越长距离来利用季节性资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1663
《自然》
人类心肌梗塞空间多组学图谱绘制完成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afael Kramann、海德堡大学Julio Saez-Rodriguez等研究人员合作绘制出人类心肌梗塞的空间多组学图谱。8月10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基因表达、染色质可及性和空间转录组分析,对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肌在不同时间点的多个生理区进行了综合的高分辨率人类心脏图谱重塑。多模式的数据整合使研究人员能以更高的分辨率评估心脏细胞类型的组成,并通过识别损伤、修复和重塑的不同组织结构,产生对心脏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变化的洞察力。研究人员确定并验证了主要细胞类型的疾病特异性心脏细胞状态,并在其空间背景下进行分析,评估其对其他细胞类型的依赖性。这些数据阐明了人类心肌组织的分子原理,再现了缺血性损伤后心肌细胞和骨髓细胞的渐变过程。
这项研究提供了人类心肌梗死的综合分子图谱,为心脏疾病的高级机制和治疗研究铺平了道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060-x
《中国科学报》 (2022-08-16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