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扬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30
选择字号:
吴健雄之于中国科学的意义

 

■王扬宗

1957年1月,吴健雄用β衰变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一实验使她声名鹊起,尽管当年遗憾地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她在20世纪物理学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吴健雄是20世纪顶级实验物理学大师之一,与居里夫人、莉斯·迈特纳一起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优秀的三位女性实验物理学家。

吴健雄获得了除诺奖外的无数荣誉,生前就有“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第一夫人”“物理女皇”等称誉,但她并不喜欢这些称号。这是一位科学家应有的态度。吴健雄去世后,魂归故里,在她父亲创办的明德学校下葬,建成吴健雄墓园;她的母校东南大学建成了吴健雄纪念馆,庋藏和展示吴健雄的遗物和生平事迹。

以吴健雄命名的种种还在不断增加,吴健雄已然成为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在纪念吴健雄诞辰110周年之际,进一步思考吴健雄对于中国科学的意义或许不无意义。

吴健雄师辈的“扎根”梦

让我们回到历史中。1933年4月1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召集的天文数学物理讨论会在南京开幕,商讨相关学科的发展大计。开幕当天与会者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合照。与会者包括当时国内天文、数学和物理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天文组10人、数学组25人、物理组37人。物理组阵容强大,包括丁燮林、李书华、周培源、饶毓泰、吴有训、严济慈、王守竞、束星北等20世纪中国物理学界声名显赫的一代人物,也包括当时吴健雄就读的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的全部四位教授(其中张钰哲在天文组)。

这些抗战前活跃在中国物理学界的学者可称为中国现代第一代物理学家。他们热烈讨论了中国物理学的名词翻译审定、大学教材、图书仪器和设置研究机构培养研究生等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国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奠基性工作。正因如此,他们可称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目标,恰如严济慈先生所说,在于“使科学在中国生根”“使中国科学独立”,让他们的儿女辈不必再出国留学。

而吴健雄作为他们的学生辈,当属中国第二代物理学家。有意思的是,物理组还有两位女性物理学家,分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鲁淑音教授和“中研院”物理所的顾静徽教授。而后者是中国现代第一位留美物理学女博士,两年后吴健雄到“中研院”物理所跟随她学习光谱研究。正是顾静徽帮助吴健雄于1936年赴美深造。

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大都在五四运动前后出国留学,归国后进入大学任教或在仅有的两三个研究机构里工作。但归国后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未能在物理学前沿继续从事研究。因此,他们的学生要深入现代物理学的大厦、登堂入室,必须远赴欧美留学深造,所以第二代物理学家仍以留学归国者为代表。

吴健雄与“钱学森之问”

吴健雄于1936年赴美留学,本以为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可以归国。然而次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随后的国共内战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中美对抗,使得归国之路遥遥无期,吴健雄不得已成为美籍华人。在留居美国20年左右的时候,她已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成名后,国内科技界把她作为重点争取的对象,一直力邀她归国。

早在1957年,我国政府曾请其父亲吴仲裔先生写信给她邀请她归国,但随之而来的种种运动陡增了归国的难度。1965年有关部门还曾安排她的叔父和亲弟等赴香港与吴健雄、袁家骝秘密见面。但次年“十年动乱”爆发,一切都成泡影。直至1973年,吴健雄才在赴美37年之后,第一次回国访问。这时她虽已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但父母兄弟等至亲都已不在人世,这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晚年的吴健雄多次归国访问讲学,为推进国内物理学教学研究和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不停地奔波。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约有5000多名留学生滞留海外,其中有约2000多人回国,成为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骨干。他们大多是吴健雄的同代人或比她稍晚一辈的科学家。同样获得物理学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女科学家中,吴芝兰(1904—1991)、王明贞(1906—2010)、何怡贞(1910—2008)、王承书(1912—1994)、陆士嘉(1911—1986)、何泽慧(1914—2011)、高兆兰(1914—1999)、林兰英(1918—2003)、谢希德(1921—2000)等先后归国,在国内高校或研究所从事物理学教育或研究工作,有的人当选了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属于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为新中国的物理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冷战造成的东西方科学界的隔绝以及当时国内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差等客观原因,导致她们不仅自身未能尽展其才,也鲜有机会培养出在学术上超过她们的后辈。

至于她们之后的更晚一、二辈的科学家,在相当长的时期缺乏与国际科学界正常交流的机会,在科学造诣上比他们的前辈稍逊一筹。改革开放以来,以往中外科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但本土培养科技人才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钱学森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

钱学森比吴健雄年长半岁,他们仅相距一年先后留美,相隔一年先后获得博士学位,钱学森还参加了吴健雄的婚礼。比起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的经历,吴健雄的成名之路更曲折一些,她担任正教授比钱学森晚了9年。在美国,吴健雄的职业生涯也必须面对社会给女性设置的一系列“玻璃天花板”。所幸的是,吴健雄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突破了种种障碍,在男性主导的科学世界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在吴健雄声名鹊起的时候,钱学森回到国内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技术科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钱学森之问”表明,中国科技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要比吴健雄在美国面对的“玻璃天花板”更难以化解。

设想如果吴健雄在上世纪40年代末或50年代归国,吴健雄跟上面那一代女物理学家的命运不会有多大差别,即使她成为国内实验物理学的一代宗师,恐怕也难以具有她晚年那种持续性的世界影响。1980年吴健雄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她将晚年的重心转移到中国的物理学教育与发展。但毕竟烈士暮年,壮志难酬,尽管国内各界给予吴健雄很高的礼遇,但作为局外人她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是有限的。

浏河的女儿,世界的大师

吴健雄的家乡在江苏太仓浏河镇,是长江的入海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从浏河起锚的。这里既属江南人文渊薮之区,又较早沐浴了欧风美雨,塑造了吴健雄父辈和她这一辈人开放进取的性格,同时又给她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吴健雄曾反复强调父亲吴仲裔和老师胡适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吴仲裔上海南洋公学出身,曾参加辛亥革命,思想先进,提倡男女平等。他一生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创办明德学校,使包括吴健雄在内的很多女子有了读书求学的机会。如果说父亲给予吴健雄的影响是开放进取的性格和奉献社会的理想的话,胡适则进一步给予她世界性的眼光和学术追求,使她坚定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辛勤耕耘。

吴健雄说:“做学问最需要的条件是对该项科目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因为对学科或问题有兴趣,便会集中精力,继续不断去思索它、研究它。”吴健雄还说:“单靠兴趣和灵感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广泛的见识和深透的了解。”

吴健雄成为大师的关键,是受到了众多核物理学大师的栽培和熏陶。她求学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拥有劳伦斯、奥本海默、赛格瑞等一代精英,她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包括劳伦斯和赛格瑞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博士学位考试委员会有四位诺奖获得者,她还受到费米等物理学一代大师的指导。博士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吴健雄作为β衰变研究权威的坚实基础,也为她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参与原子弹研制和加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永久职位创造了条件。

吴健雄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是20世纪世界物理学重镇之一,拥有众多重量级物理学家。以此为基地,与美国和世界众多的物理学精英进行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吴健雄的物理学品位和创造力,终成实验物理学的一代大师。

吴健雄,浏河的女儿,以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和无与伦比的原创洞见,创造了女性在科学世界的无数个第一,为全世界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她用自己的奋斗证明,女性包括华人女性完全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大家。

或许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中国本土还没有独立培养出吴健雄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大师,尤其是世界级的女科学家。当今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科技界和学术界,在当前努力建设高水平自立自强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充分改善女性的生存发展条件,切实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机制,这才是让更多“吴健雄”脱颖而出、使“钱学森之问”不再延续的当务之急和必要前提。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2-05-30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