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4
选择字号: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在皖南首次发现粟黍遗存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吴妍团队关于西周时期皖南山区粟类作物的研究有了新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晚期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粟黍传播路线提供了新证据。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

在中国南方,早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粟黍等旱地作物逐渐向南传播。目前,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时空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相对有限,急需结合相关遗址的专项研究填补空白。

井水墩遗址位于安徽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该遗址地层堆积厚,有多个时期的叠压关系,在当地较为少见,这为开展该遗址文化分期与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挑选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两周时期遗址典型剖面和部分灰坑,分别进行了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井水墩遗址处于良渚文化中晚期,先民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粟,证明此时黍粟农业已南传至皖南地区,并且形成混作农业。粟的大植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距今2667年—2568年,这一时期大量粟遗存及粟黍植硅体的发现,在安徽南部地区尚属首例。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1707-021-0956-z

《中国科学报》 (2022-03-24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