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24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
睡个好觉,抵御“慢性杀手”

 

■本报记者 张思玮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睡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命现象,与生物进化、物种繁衍和个体生存发展等密切相关,睡眠脑功能在正常生命活动及重大疾病发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近日,在2022世界睡眠日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精神压力增加,睡眠—觉醒障碍发生率逐年升高。

不容忽视的“慢性杀手”

睡眠—觉醒障碍与很多精神疾病,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它还可以导致脑信息处理异常,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异常等。此外,它还与常见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痴呆、肥胖、免疫功能失调有重要关系。

“可以说,睡眠—觉醒障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慢性杀手’。”陆林说。

据了解,最常见的两种睡眠障碍类型为失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5.9%,我国青少年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6%。

国际相关机构统计显示,睡眠问题造成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5个国家每年68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9—2020年,睡眠问题在澳大利亚产生的医疗费用为354亿美元,其中睡眠呼吸障碍约131亿美元、失眠障碍约133亿美元、不宁腿综合征约90亿美元。

陆林提供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前后针对成年人的随访显示,失眠发生率从25.4%增加到32.2%。对5万余名居民进行线上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大众的心理问题普遍较为突出,其中失眠发生率高达29.2%。

与诸多疾病息息相关

采访中,陆林表示,睡眠能有效清除脑内代谢产物,有助于稳态调节。如果缺觉,即使补觉也不能弥补熬夜带来的代谢损伤。

陆林团队还首次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揭示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受损的机制,发现急性睡眠剥夺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通过诱发中枢神经炎症,进而导致认知受损的发生,但随着睡眠恢复,这种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这为日后防治睡眠不足导致的认知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还显示,人在清醒状态下,神经元中DNA损伤的积聚会增加睡眠压力。在睡眠期间,细胞能有效进行DNA修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在对300万名孕妇进行为期6年的观察后发现,孕期睡眠障碍会显著增加早产风险,其中失眠障碍患者出现早产的风险提高了30%,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出现早产的风险提高了50%。

为此,《自然》专门发表评论,呼吁全社会关注孕妇这一特殊人群的睡眠问题,并建议研发更多适用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睡眠干预手段。

陆林团队还发现,睡眠中食物相关词语的暴露可显著增加清醒后对暴露食物的偏爱及选择,而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同样的操作则对食物的偏爱与选择无影响。这提示睡眠过程中靶向记忆激活可以改变个体的决策,为在睡眠无意识状态下干预人类的决策行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急需作为独立学科开展研究

2013年,《自然》发表文章提出,为了研究睡眠的本质,急需开展一个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人类睡眠计划”,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从事睡眠诊疗的医务工作者多是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学科的医生,并不具备睡眠医学专业背景,对睡眠疾病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偏向性。

同时,陆林还建议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全民睡眠健康素养,加快安全有效药物的研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设备助力睡眠健康管理等,共同遏制睡眠障碍增长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应将睡眠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才是保障睡眠医学蓬勃发展的必要途径。通过搭建规范化、标准化、整合多维度指标的睡眠相关数据库及研究平台,建立一体化的信息挖掘方法,开创睡眠医学研究的新模式,促进睡眠医学与多学科交叉。”陆林建议。

《中国科学报》 (2022-03-24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