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
——习近平视频致贺引发2021中关村论坛参会嘉宾热烈反响 |
■本报记者 郑金武
9月24日,2021中关村论坛正式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在论坛参会嘉宾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2021中关村论坛的年度主题为“智慧·健康·碳中和”。嘉宾们表示,中关村论坛搭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平台;要立足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
为全人类谋福祉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视频致辞,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杨仁全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致辞,体现了对科技创新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为我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用在应对疫情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和世界加强合作,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疫苗和药物研发,早日消除新冠疫情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作出了“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能源、经济、消费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深远的变革。这些变革的发生,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表示,中关村论坛关注“碳中和”,充分体现了中关村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和行动。
“开源精神是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应该坚守的一种开放态度。”优卅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中关村大河资本合伙人李荣阁表示,要求全世界不同地区用相同的治理结构、单一的价值观,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当今时代,各国家应基于开源精神的合作模式发展科技。
塑造科技向善理念
“逆全球化有抬头趋势。总书记的讲话,为世界打开了一条和平发展、广泛融合的思路。”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表示,中关村论坛“智慧·健康·碳中和”的主题,也是世界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紧扣人类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
“我对‘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印象深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饶毅表示,北京、中关村营造了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产出了对中国、对全人类福祉有改善的科技,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服务。
全球正面临新冠疫情的冲击。北京科兴中维公司已经向世界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充分贯彻了“新冠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思维。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表示:“作为中关村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在创业之初,我们就把眼光瞄准了全球化。现在,我们基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的理念,正在向全球提供新冠疫苗。”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广泛兴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表示:“我们将通过开源开放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构建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探索人工智能加速科技创新的科研新范式,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
“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第一批下海的民营科技企业家代表,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非常激动!”时代集团公司总裁、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小兰表示,“中关村是充满自信、大步迈向国际创新高地的中关村,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群体将坚定走创新之路、强国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中关村人,我深感自豪和骄傲。”
“中关村论坛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的平台,也是让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帮助世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阿斯利康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总裁王磊表示,“阿斯利康作为一个本土化的跨国企业,希望能够真正利用中国科技崛起的机遇,把中国的技术带到国外去,造富全世界患者;同时也把全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到中国,真正做到经济双循环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关村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展示科技创新进展、开展国际创新交流、针对人类和平发展共性问题建立和开展科技协作的重要平台。”解洪兴表示,升级中关村论坛,体现了中央对于北京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引领者、面向全球辐射科技影响力的定位。
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之一,已经形成了“两谷一园”的创新格局。杨仁全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守‘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的初心,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紧抓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建设,加快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贡献。”
“下一步,中关村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创新格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创新创业服务处处长施辉阳表示,中关村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积极对标全球知名科学园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不断培育创新主体,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关村聚集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21-09-2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