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8-26
选择字号:
让哲学突破“两个半读者”

《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著,王俊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定价:89.80元

 

本报记者 张文静

不想当主持人的小说家,不是好哲学家。这句话用在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身上再恰当不过。

与在国内综艺节目《奇葩说》中圈粉无数的哲学家刘擎一样,普莱希特是目前德国当红的哲学家之一。他主业搞哲学,副业写小说,上TED作演讲,在电视台当主持人,凭借英俊的外表和富有魅力的表达,深受德国大众的喜爱。

普莱希特著有众多哲学畅销书,“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即是其中之一。近期,该系列第一卷《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以下简称《认识世界》)在国内出版。

“哲学思想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

《认识世界》讲述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4世纪末2000年间的西方哲学故事。

在普莱希特的叙述中,读者可以看到,公元前6世纪,在繁华的地中海东岸,正投身于城市建设之中的泰勒斯,偶尔也停下来思考。以他为代表的西方历史上第一批哲学家,开始拒绝信仰和迷信,去认识真正的自然法则。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金钱的出现引发了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社会关系与人的意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都在面对这一剧变,并在剧变中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经历了长期战争和强权统治。在动荡与不安中,哲学家开始怀疑世界中的一切。怀疑、挑衅、嬉皮士、犬儒、享乐,成为混乱时代的哲学风格。

中世纪,在罗马、巴黎、牛津、科隆等地,教会、修会、贵族明争暗斗,宗教与世俗势力此消彼长。抨击腐朽教廷的哲学家或自我辩护,或寻求贵族的保护,在宗教的外衣下依旧追求着真理与内心的确定性……

“哲学思想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普莱希特在书中写道,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受到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哲学以某种方式存在于其中。所以,他在书中并没有简单罗列哲学家生平及其重要思想,而是始终将哲学发展置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考察哲学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

比如,书中写到,哲学史与货币经济发展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古希腊,硬币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变革。到了公元前5世纪,几乎所有的贸易往来都要通过硬币支付实现,城邦的生活与政治空间融入了以精确计算为核心的新思想。于是,毕达哥拉斯等数学家登上历史舞台,成就了西方第一个真正的思想流派,逻辑和理性受到高度重视,这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普莱希特认为,如果没有政治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的提示,很多哲学思想和观念就会显得很深奥。

一部时间跨度为2000年的西方哲学史,不可避免会有诸多西方人名、专业概念与术语,但普莱希特仍希望自己能用结合历史背景的写法,并给哲学“披上大段故事的外衣”,让该书“尽可能地通俗易懂”。

哲学如何成为街头巷尾人人可谈之事

这种写作手法符合普莱希特的一贯主张——哲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与大众对话,并保持现实相关性。

“他是一个面向大众讲哲学的人。”该书译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俊说,在欧洲这样的人不止普莱希特一个。他们不在哲学学院里工作,他们的职业可以是作家、心理分析师、电视明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哲学家。德国大书店的哲学书架上,摆着很多他们的哲学著作。王俊把这种恢复大众哲学的企图视为一场哲学运动。

“近20年来,哲学的大众化转向在欧洲已成潮流。”王俊介绍说,当代哲学本身就有走出学院的诉求。学院哲学构建于19世纪,“在康德之前,著名的哲学家都不在大学里做老师。在康德之后,尤其在20世纪,哪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不是大学教授?这就是哲学的学院化。哲学学院化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后果,比如在康德之后,哲学专著变得越来越难读”。

德国哲学家艾伦伯格曾说,“有人算过,一篇哲学学术论文平均只有两个半读者,审稿的阅评人可能都要比读者多。”“这当然不是一种好的状态。”王俊说。

在他看来,如今,哲学正在新的时代境况中努力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变得平易近人、接近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恢复古典时期哲学的本来面貌,毕竟“在苏格拉底时代,哲学是街头巷尾人人可谈之事,而在近代以前,大部分我们叫得出名字的哲学家也都不在大学哲学系里谋生”。

王俊一直关注当代哲学大众化的趋向。同时,在读过《认识世界》的德文文本后,他觉得全书语言流畅通俗、易于翻译。这也是王俊决定带领学生将该书翻译成中文的原因。

虽然普莱希特与新媒体的亲近、将哲学包装为文化消费品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非议,但在王俊看来,他至少提供了一条学院化之外的发展路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思想的深刻性、严肃性与流行性、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怎样的大众哲学才算好?王俊认为:“我们也不要迷信一些带着某种价值判断的民间哲学家。好的大众哲学家都有很好的学院背景,本身受过非常好的学院训练。他们写的东西虽然不难读,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文本根据的。他们把好的哲学知识和价值判断传递给大众。这是哲学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21-08-26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