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放弃现在所得的一切,回到年轻,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然这不可能。所以我们谈论这个话题,也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们,珍惜现在。”
——8月23日晚,在“莫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最新一期推送中,作家莫言用语音和文字如此回复读者“年轻好,还是老去好”的提问。
微信公众号“莫言”于8月9日开始推送文章,每周一晚10点发布内容,与读者分享莫言对文学和人生的想法。截至目前已推送四次,篇篇10万+,显示出文学界“顶流”强大的号召力。
“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该公众号简介上写道。而谈及为什么想跟年轻人聊聊天,莫言表示自己“想向年轻人学习”,“使自己与当下这个社会最有朝气、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从而使自己不被这个时代过早地淘汰,从而也使我的文学创作,能够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在公众号上与年轻人互动的莫言,也展现出自己风趣幽默的一面,画风超萌,金句频出。被要求用三个短语来形容自己时,莫言说“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被问及如果不当作家最想干什么,莫言说“打铁”;被问到今年追了什么剧,莫言回答了三遍《觉醒年代》。他用起网络流行语来也毫不违和。在回复网友“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的留言“我的次元壁破了”时,莫言说,“谢谢你这个电磁波,把我电得也很兴奋。你这个留言也让我的次元壁破了,谢谢你”。莫言还表示,如果自己见到《觉醒年代》的演员于和伟,会对他说:“于和伟瑞斯拜,于和伟yyds。”惹得网友直呼:“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莫言。”
事实上,这不是莫言首次试水新媒体。2020年9月,莫言就在抖音开了自己的账号并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发布仅六小时就收获了十万多粉丝。

《只此青绿》剧照。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微博,牛小北摄
“紫禁城600年历程,共有藏品186万件/套,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去挖掘其价值,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课题,最终的成果更是要服务于人民的。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如何呈现出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这个重任就交给当代的年轻人。”
——8月20~22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将故宫名画《千里江山图》展现在舞台上,收获不少好评。谈及这部剧,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如是说。
《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将剧情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通过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使观众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以舞蹈形式来表现博物馆藏品并不鲜见,最近即有大热爆款《唐宫夜宴》《龙门金刚》,而更早的则可追溯到上世纪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如何用舞蹈呈现?创作团队想到了完成这幅画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序,包括纸、笔、颜料等,这其中就蕴含着许多传统工艺。“这些传统工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人’,王希孟作为画家是全剧主体,但他背后其实是无数平凡而伟大的默默无闻的工匠,共同合力完成了这幅经典。”该剧编剧徐珺蕊说,由此,这部舞剧的内核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起来。
此次舞剧的创排,是文物与表演之间的又一次跨界尝试。在完成北京的首演后,该剧将在18个城市进行50余场首轮巡演。
“这都是写诗带给我的,说话利索、莫名其妙的主持技能、送我一个导师、中文和外语来回切换——在校园里面写诗能给你意外的人生。”
——8月22日,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续冬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47岁。消息传来,众多诗人、朋友和学生表达了自己的震惊、悲伤和惋惜。胡续冬曾在文章中回顾自己学生时代读书和写诗的经历,谈及写诗对自己的影响,他如此写道。
胡续冬,本名胡旭东,1974年出生于重庆,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在中文系、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外国语学院)求学,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胡续冬长期从事诗歌写作,被视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诗人的代表性人物,著有诗集《水边书》《旅行/诗》和散文集《浮生胡言》《去他的巴西》等。
据胡续冬自述,他在上北大之前,是个有性格缺陷的人,口拙木讷,脾气暴躁。他当时还有一种智力上的自负,读的小说比较多,没怎么读诗。后在进入北大求学前的军训期间,同学给他推荐了一本《太阳日记》,读后,他彻底改变了对朦胧诗的看法。
后来,他开始不断写诗,因为写诗结交了很多诗人,渐渐地对自己进行了改造——变成一个喜欢跟人沟通的人、一个“话痨”;还接过五四文学社社长的位置,倒腾了很多朗诵会;后来还因主持技能出众,在央视主持过几年节目。
有人评价胡续冬创作的诗歌独具风格,如同从心中流淌出来般灵动自然。虽是学院出身,却没有匠气和学究气,可谓是天生的诗人。还有人认为,胡续冬代表了北大校园文化的一段历史,他在北大的30年经历了这所大学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变化最大的30年,他的很多人生选择可能不仅是个人的,也是一代人的。(艾林)
《中国科学报》 (2021-08-26 第5版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