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叔勇文/图
巢菜这个名字,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是说起“采薇”,大家都会有印象,这么多年的读书与生活历练中,谁还没有遇到过几个名字中带“薇”的亲朋好友呢。
据历代考证,《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薇”一般指的就是大巢菜等豆科野豌豆属植物。
巢菜一名,来自于宋代文豪兼美食家苏轼的诗作《元修菜(并叙)》:“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所以巢菜也叫“元修菜”。诗作之外,他还专门写一篇文《记元修菜》以传之。
宋代另外一位大诗人陆游也喜爱巢菜,而且对巢菜的分类及渊源还颇有研究,在他的《巢菜并序》中记述道:“蜀蔬有两巢,大巢,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畦中,东坡所赋元修菜是也,吴中绝多。名漂摇菜,一名野蚕豆。”
陆游所说的漂摇菜,也是巢菜一个来源悠久的别名。历史上巢菜的别名很多,薇菜之外,《诗经》中也称它为“苕草”,汉代的《尔雅》称它“柱夫”“摇车”。晋代陆机在《诗鸟兽草木虫鱼疏》中又称“苕饶”“翘饶”,史籍上“翘摇”也较为常见,这几个名字,发音与陆游所说的“漂摇”都很相似,应该是以音谬传的缘故。
漂摇豆在南宋《履巉岩本草》第二卷也有收录并附有彩绘图鉴,与大巢菜极为相似。
陆游关于大巢菜及小巢菜的区分,历代一直沿用,李时珍也认为“此说得之”,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还曾清晰地绘出了大巢菜与小巢菜的植物图鉴予以区分。
目前大巢菜及小巢菜均属于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大巢菜有野豌豆等多个俗名,小巢菜除了俗名硬毛果野豌豆外,也有多个俗名与大巢菜相同,此外同为豆科野豌豆属的救荒野豌豆、广布野豌豆及野豌豆也常常被当做是巢菜。《诗经》中的“薇”,很可能是上述几种野豌豆属植物及其它近似种的混用名,按照现代的分类系统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区分。
在都市的绿地中,这些巢菜并不起眼,一般都被视为杂草,但在野外,满地大片的巢菜则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也难怪古人把它当作救饥的野菜广泛应用,野采之外,很早便有了种植的历史,晋人郭义恭《广志》中曾记述道:“苕草,色青黄,紫华(花),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
东坡、放翁所记述的也是将茎叶当作野生蔬菜食用的,“薇名野豌豆,藿(豆叶)可作羹,东坡所谓元修菜也”(清《乾隆淮安府志》)。明代朱橚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中称为“野豌豆”,则是采用豆子来救饥,“救饥采角煮食,或收取豆煮食,或磨面制造,食用与家豆同”。
但巢菜终于还是没有能够成为人类的日常蔬菜,究其原因,苏东坡在《记元修菜》一文中的说法值得参考:“性甚热,食之使人呀呷,若以少酒晒而蒸之,则甚益人,而不为害。”所以,巢菜到底还是穷苦人的救饥野菜而非王公贵族们的桌上佳肴。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曾记述伯夷、叔齐在殷商灭国后,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自此之后,首阳采薇及西山薇蕨便成了中国文化中坚守气节的代名词,屡见于历代诗词等典籍中,其中陶渊明的“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也是历代称颂的名句。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中国科学报》 (2021-03-18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