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军
最近,我招收的最后一届在职工程硕士,写了一篇论文,投稿到国内一家知名杂志被拒。我在工厂工作过,现在虽然在大学,以教学、做科研为主,但仍参加不少实际工程应用项目。因此看了审稿意见后,我能理解项目工程师与学者在研究目标、工作方法及表达手段上存在的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也许能帮助学者与工程师相互理解,或许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与工厂的工程师,都必须接受完善的专业教育,他们中的优秀人员,除了工作前接受的教育外,也都必须有在工作中自我学习和不断完善进步的经历。
在接受专业教育阶段,他们是一样的,随后由于工作环境不同,研究目标与工作方法肯定会存在差异。
发表论文是优秀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社会,让更多的人分享研究成果,同时得到同行认可的主要手段与方法。论文作者背景不同,论文的风格与表达方式也有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不用自己习惯的思维否定对方的差异,而从这些差异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也许能有更多的收益。
就以我自己的专业作一些比较。对于我们与化工相关专业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来讲,很多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索药剂的最佳投加量。
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写论文在标注药剂的投加量时,喜欢将药剂中的有效成分折算出来,然后按有效成分来计算投加量;而工厂的工程师则喜欢标明采用的哪个厂家生产的什么规格的药剂,使用这个药剂,它的商品投加量是多少。其实这两种表达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且这两种表达方式也是能相互换算的。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做实验要求寻找最佳点,这个最佳点往往是效率最高点或转化率最高点。工厂中的工程师,有时也要通过实验来找最佳工作点,他们找的最佳点,往往是一个最稳定点——保证产品达标且成本相对较低的稳定点。而效率最高点与质量稳定点,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开始提到的论文中,工程硕士对一种特殊的废水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处理工艺,为保证处理工艺的可靠性,建设了一套有一定处理规模的中试试验装置。由于这种废水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相关的领域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少,也就不可能从设计手册或参考文献中查到,故进水的水质指标,只能根据甲方的检测数据来设计。在中试试验期间,仍要不断地检测进水指标。一般来说,检测的数据往往低于设计要求,设计要求通常是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最高值。对于甲方来讲,必须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保证处理的废水能达标排放。
由于实际废水的水质和水量的波动性,我国的废水排放标准没有采用平均值的概念,而是只要有一次超标,就认定为污染事故,且一旦发生污染事故,都有相应的罚款,甚至是刑法上的处罚,故实际工程设计上往往有比较大的冗余,特别是污染物浓度较高且水量较小的废水处理设计,则要设定更高的冗余。
另外,由于水质的波动,在设计的工序上,对于某污染指标的脱除,要考虑最不利的情况而不能只考虑有利的情况。一些只有某项污染负荷较大时才采用的处理工序也必须增加,且还要适当降低整个系统的容积负荷,延长废水处理时间,以确保实际工程的达标排放。正因为实际工程要求有较大的冗余,故一些工艺参数相对比较保守。
当然,对于一些处理量比较大的系统,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处理量大,冗余将导致投资与运行成本大幅增加。但对这类污水处理,人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基础和相应的实际工程运行经验,可以从各种参考文献与设计手册中查出水质指标及对应的各项工艺参数,它的设计冗余将比一些特殊的、需要一定探索实验的废水处理要小得多。
当前,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水平越来越高,原来有些偏重于工业应用的学术期刊,也刊发了不少高水平前沿的研究论文。为促进相关行业工程师的技术与经验交流,学术期刊保留一定的工业应用栏目,有助于促进学者与工程师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国内相关行业的产业发展和应用。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中国科学报》 (2021-03-18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