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孙国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26
选择字号: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免疫治疗加化疗改善艾滋病相关疾病预后

 

本报讯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团队对近10年来在该中心治疗的78例与艾滋病相关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该疾病具有高风险特征,两年总生存率仅为42.7%,并证实只应用化疗方案,不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将存在预后更差的危险因素。该成果对进一步认识该疾病的“凶险”及改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血液学杂志》。

据悉,与艾滋病相关的伯基特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类,是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艾滋病患者第二常见的恶性淋巴瘤。

正常人群每微升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应在400至1000之间,而卢洪洲团队研究发现,纳入研究、中位年龄在46岁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每微升仅156个。78位患者中淋巴瘤疾病分期已达III-IV期者占74.3%;国际预后指数大于1者占85.9%(该指数越高,病情越重);82.1%的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乳酸脱氢酶越高,病情越重)。研究表明,78位患者中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2%和42.7%,其中65位患者接受了化疗,接受化疗的患者2年生存率为48.5%。

经过多因素校正后,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化疗方案中没有联合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与出现不良预后有关,尤其是对于存在全身症状及血清白蛋白水平不佳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更有助于改善生存预后。

(黄辛 孙国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2185-021-03101-1

《中国科学报》 (2021-02-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