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26
选择字号:
这个“就地过年”的春节,你幸福吗?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2021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一直以来新春团聚的传统习俗,“就地过年”成为主流趋势。这个春节,没有回到家乡、“就地过年”的你,开心幸福吗?

近日,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贾建民、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徐戈、清华大学博士生袁韵开展的“春节幸福感与疫情应对”全国性问卷调查显示,就地过年人群的幸福感虽略低于回家(异地)过年的,但两者相差并不大。总体上,今年春节,人们的幸福感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今年的幸福感大有提升

春节期间,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疫情时代如何保持幸福感?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在今年2月20日~23日,从全国247个城市的不同社会群体中收集到调查问卷3419份,参与者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

调查显示,今年就地过年的群体占37.26%,他们的春节幸福感平均值为5.16(1为最低,7为最高),略低于异地过年群体的5.32。

“两者相差不大,都介于比较开心与开心之间,其中两个群体里开心和很开心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3.88%和48.07%。”贾建民告诉《中国科学报》。

就地过年的人群中,70%以上的人表示是响应政府号召和因为疫情原因留下。在异地过年有出行的人群中,为探望父母和老人的占比为81.72%,探望其他亲朋好友的占67.93%,探望孩子和配偶的占21.91%,而旅游度假的只占5.92%。

研究表明,总体上今年春节人们的幸福感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平均值从3.68增加到5.26,不开心的人群占比从去年的36.33%降低为6.87%。

“面对疫情,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度过了一个幸福、平安的春节。”贾建民说。

应对疫情方式有显著差别

新冠肺炎疫情仍是人们面临的主要威胁,调查发现,就地过年和异地过年的两个群体在感知威胁和压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但他们在疫情应对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却存在显著差别。

选择就地过年的群体有更多和更强的防护行为,包括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回家时清洁自己,以及更倾向于待在家里。他们参与外出就餐、朋友聚会、商店购物、看电影或演出、旅行等户外活动的频率要显著低于异地过年的群体。

两个群体在春节聚会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异地过年的群体跟亲朋好友聚会的频率(26.25%)与去年相近,而就地过年的群体春节聚会的频率(53.62%)要显著低于去年。

调查分析显示,感知压力是春节幸福感的“最大杀手”,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和持久的抗疫环境,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或引发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

贾建民解释,疫情感知风险对春节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增加感知压力来达成的。疫情感知风险也会通过影响亲朋好友聚会来减少幸福感。

而疫情防护行为,不但对春节幸福感产生直接的正面影响,还会通过减少感知压力间接提升幸福感。不过,防护行为高的群体减少过年聚会也对春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牺牲小幸福 让团聚更珍贵

研究还发现,身体健康、收入高的家庭,春节幸福感更高,感知压力更低,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春节幸福感影响无显著差异。

在疫情应对行为方面,女性、年龄大、身体状况良好、收入高的人群会采取更多的防护措施。做过核酸检测、经历过强制隔离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春节幸福感。

春节幸福感还存在地区差异,全国主要城市春节幸福感排名前5名是:青岛、长沙、合肥、济南和杭州。

春节聚会最频繁的城市依次为:杭州、长沙、南昌、合肥、厦门、武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武汉民众的春节幸福感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户外活动已经恢复到全国的较高水平。

由于春节前河北突发疫情,石家庄市等地实施封城并全员检测,大量人群处于隔离状态,使其春节的幸福感在主要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人们的风险感知也最高,采取的应对行为最多,其户外活动和春节聚会在所有城市中均处于最低水平。

贾建民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为减少春节期间人员大规模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全国多地先后倡议“就地过节”。许多民众积极响应号召,牺牲“小我”顾全国泰民安的大局,因此减少了一些个人幸福感。但“就地过年”有效减轻了防控压力和春运压力,为疫情防控和社会安宁大局作出了贡献,这也让大家对团聚和亲情倍加珍惜。

《中国科学报》 (2021-02-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