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
2020年底,我查了下,一年来我大概给十多种期刊审稿达80多篇。也许有人会问,审稿有什么好处呢?费时费力,不仅没工钱,不算工作量,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搞不好,哪位作者对你的comments和decision不服,会跟你争论一番,徒增烦恼,这不是自找苦吃嘛。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愿意审稿,无私地做贡献?我的理解是,如果要想成为一线研究人员,那么做一个负责任的、积极的审稿人,是非常有必要的且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线科研人员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学术前沿。何为最新?作者新投的稿件当然是最新的。作为审稿人,你不能走马观花,要认真研读这篇文章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创新,语言表达是否有逻辑,review部分是否充分、完整等等,这同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随着大家日常的工作越来越忙,各种杂事增加,能认真细致、批判性地读一篇文章已经变成很奢侈的一件事,如果你真有这种感觉,说明你已经疏离一线研究工作。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搞科研就一定要搞绝对创新、独一无二的,不能跟风。而作为一个还算负责任的审稿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年我审过的这上百篇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本领域的top期刊),无论国内外,真正对一个学科有颠覆性创新的文章几乎没有,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跟风”文章。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真正伟大的创新是多么的难。
我们不能一味地贬低自己,其实同时期的“老外”也搞不出像样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教科书上绝大多数的定理等重要成果都是“老外”的,我们的却很少?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外们”做研究的历史长,积累的时间长,但就人的聪明和勤奋而言,中国人丝毫不落下风,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
高水平的跟风,其实是做出重要的原创成果的一个必要过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关键是模仿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吃透别人研究的精华,找出其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这是继续发展的前提。能“跟风”国际上最新科研成果,至少说明你还在一线。
是不是还在一线的标准除了做一个负责任的审稿人,充分了解本领域最新科研进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迹象可循。
当我扪心自问是否还经常泡实验室,是否还跟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否还亲自调程序,是否还亲自执笔写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时是否对讲的内容细节非常自信,等等,如果是,说明你还在一线拼杀,如果不确定,那就要警惕了。
需要厘清的是,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一线科研人员,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所谓的战略科学家。战略固然重要,但任何战略上的成功,都是以战术上的胜利为基础,即专注于具体的研究。
参加国际会议时常常发现,很多大教授的报告并不是很宏大的选题,而是聚焦一个很具体的、有趣的小问题,并自得其乐。
国内的学术会议则有些不同,有人会批评只专注于一个具体的算法、改进等的报告,为什么纠结于这么细枝末节的东西?研究这么小的东西有什么用?这怎么能赶超世界前沿?殊不知,任何世界研究前沿都是从这些细节处突破的。关注细节,并不是不看全局,这是一个辨证的问题。
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我所在的系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国内的年轻博士生访学。通过与他们交流,我发现很多国内博士生的博士课题是导师项目的一部分。所谓一部分就是指一个项目里的现场数据监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解析理论推导等。
如此,做实验研究的学生,对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就不很了解;做理论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就很匮乏。一旦导师的项目结束,学生也就毕业了。这样对博士生能力的培养通常是“瘸腿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是不全面的,意味着学生一旦毕业,独立科研,他们的科研之路会越来越窄。
所以说,做科研也好,研究生培养也好,需要点面结合。“点”与“面”、“广”与“深”都是相互促进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一线研究人员。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国科学报》 (2021-02-04 第8版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