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6
选择字号:
“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许庆瑞:
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11月26日,2021年复旦管理学论坛暨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庆瑞获“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一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大军、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张维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获“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基金会于2005年9月发起成立,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基金会宗旨是奖励在中国管理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学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许庆瑞

■雨霁

上世纪80年代,“创新”还不是热词。有一位学者,却已围绕它开启了绵延一生的学术研究事业。

他是众多中国企业的益友;他是众多中国创新管理领军人才的良师;他是中国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

寻找技术创新管理的“药方”

1980年,浙江大学选派时任科学管理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前身)系主任的许庆瑞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进修,为培养技术管理专门人才做准备。

在改革开放浪潮初起的岁月,踏上探索新途的中国企业急需技术创新管理的“药方”。远行的许庆瑞,便似最初的“寻医问药”之人。

许庆瑞归国时的“家当”是整套的专业书籍、大量的参考文献、好几十沓用英文书写的课堂笔记“Class notes”,还有一个新词:“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开启了他此后的学术道路,也孕育了以此为特色的创新管理学“浙大学派”。

许庆瑞是国内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人。他带领团队将学术视野投向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决心用本土经验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21世纪到来,全球化令世界快速“变平”,中国企业面临全新挑战。在此前提出的“组合创新”理论基础上,许庆瑞带领浙江大学创新团队结合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调研,提出了“全面创新”理论。

“钉”在工厂里的团队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朱原的印象里,由许庆瑞领衔的浙大创新团队是一支常年扎在工厂里的团队。他的学生都曾被“钉”在工厂里调研,挖掘一手资料,年轻的后辈学子少不了如此历练。

某种程度上,工厂调研几乎已成了许庆瑞的“师门传统”——凡是他的学生便“逃”不过和老师一起去蹲点,与工人同吃同住、聊天谈心,而后“从工人的心里话发现创新管理的理论线索”。

许庆瑞的坚持——在一线实践中总结现实经验,在现实经验里提炼前沿理论,用前沿理论来指导未来发展,永远接地气,“不脱离实际”。

桃李天下的师者

用学生的话来说,许庆瑞是管理学者,更是教育家。

1982年,归国的许庆瑞推动建立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学科及“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中国第一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逐渐汇集。

作为师者,许庆瑞会督促学生坚持不懈,会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问,不要轻易为外事耽误。于是很多学生都觉得做许庆瑞的弟子“太苦”,然而苦出来以后,做什么都“十分轻松”,于是“苦也值得”。

但许庆瑞的严格要求从不体现为让学生“死读书”。他对学生的希望,其实是成长为“T型”人才——不只局限于一个领域和专业方向、人格完善的人。

除了在教育领域耕耘,在“创新”热度持续升高的当下,作为最初引路人的许庆瑞尽管已逾90高龄,仍未停下对“创新”的追索,坚持终身学习。

他的学生提到,“许先生其实一直在工作,他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想要把中国的创新往更高的层面去做。”

《中国科学报》 (2021-11-26 第4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