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4
选择字号: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

 

《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余辉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108元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对于中国古画,你了解多少?

或许你从历史课本里见过《女史箴图》,但这幅“古代女子图鉴”是如何流落到大英博物馆的?

你一定听说过《清明上河图》,可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描绘了盛世繁华,有人却看出了其中暗藏的社会危机?

相比之下,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对很多人来说就稍显陌生了。实际上,它是学界公认的传世卷轴画中最早的一幅,堪称国宝。而画家为何不画四头牛、六头牛,偏偏画了五头呢?

在新书《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以下简称《了不起的中国画》)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在揭秘古画谜团的同时,他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读懂、欣赏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里竟然埋了“雷”

《了不起的中国画》脱胎于余辉2020年夏天播出的线上课程《十大古画谜案——故宫旧藏背后的文化密码》。在课程与书中,余辉选取了自己研究生涯中“追踪”的十个古画案例,逐一解开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绘画内容、收藏过程等谜团。

所谓古画之谜,余辉告诉《中国科学报》,并不是指画家在画中做了个局,暗藏了一些秘密。而是漫长的时间冲淡了我们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认识,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因而,越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画作,谜团就越多。而解开谜团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穿越”回画家作画的时代现场,见他之所见,想他之所想。

从1990年到故宫博物院做书画研究起,余辉的工作就是通过考察画中细节、查阅历史文献等方式,无数次“穿越”回各个画家的不同时代,去理解其画中展现的种种信息。

比如他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展现了盛世繁华。但余辉十几年来结合大量历史文献与画作相互对比、印证,认为这幅画中隐藏着诸多令人心惊肉跳的细节。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京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开封有一百二十坊,每一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但整个《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绵延十里,却没有一座望火楼。唯一一座砖砌高台,已经改成了凉亭供人休憩,楼下的营房也改成了饭铺。再往前,一个官衙模样的建筑,门口横七竖八躺着几个士兵。他们身边有两个文件箱,却躺在这里睡大觉、发愣。在余辉看来,这些画面都展现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现状。

画中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汴河上停泊着许多运粮漕船,但都是没有官员和士兵看守的私船。然而事实上,宋太祖早就立下规矩,朝廷必须掌控京畿要地的粮食,私粮不得入内。画上却有大量私家粮船涌入,准备囤积居奇。

画中的拱桥更是矛盾达到高潮的地方。由于官员没有恪尽职守,一艘大船的桅杆马上就要撞到桥上;桥上,两边的占道经营造成了交通拥堵,一对文官武将彼此争吵、互不相让。城门口没有一个士兵把守,域外的骆驼商队长驱直入,开封成了不设防的城市。

在余辉看来,这些画中埋的“雷”都呈现出北宋当时已出现的诸多社会弊病,而这些社会问题与宋史研究者考证的宋末大臣屡屡上奏的主题是一致的。作为宫廷画家的张择端作此长卷,正是意在向宋徽宗谏言。

这种画谏是符合宋代的社会背景的。余辉介绍说,北宋采取文官治国的国策,鼓励文人谏言,立下了“不得杀言事者”的戒律,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是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只不过,宋徽宗显然没有从这幅画中获得教益,他只是肯定了画家的技艺,写上题签、盖上双龙印就将《清明上河图》转赠给外戚向氏了。

五头牛的数字谜题

对《清明上河图》的这种解读,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似乎有所不同。但余辉说,这并不是他自己脑洞大开的首创,而是已经持续了七八百年的观点,只不过自己的研究印证了它。

历史上,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意图,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直在交织斗争,如明代大太监冯保看了该图后,顿感“心思爽然”,而元代李祁在跋文中则说该图“犹有忧勤惕厉之意”,已经佚失的明代邵宝跋文也强调,该图的政治作用是“触于目而警于心”,等等。

对同一幅古画的解读,有些业已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有些至今仍争论不休,这种情况在美术史上并不鲜见。比如余辉在书中介绍的《五牛图》,这幅画上并没有画家的名款,但学界已有公认,此画出自唐代宰相画家韩滉之手。但对于韩滉画五头牛的用意,历史上却一直争议不断。

从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到清代的乾隆皇帝,再到今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画中的五头牛是比喻韩滉一家几个兄弟,只有第五头牛戴着笼头,象征兄弟中只有韩滉自己效命朝廷,另外四个兄弟自由自在。但余辉说,据考证,其实韩滉兄弟至少有七个,且各个在朝为官,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实际。在他看来,解答这个疑问必须要深入了解韩滉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韩滉在安史之乱后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在崇道崇佛的风气下,他内心怀揣着儒家治国的理念,支撑着这座行将倒塌的封建大厦。传统文化中,“五”与农业有关,如五谷、五果、五畜;从儒家思想上看,“五”与道德相关,五德即为温良恭俭让。因此余辉认为,这幅画正是韩滉在婉转地表达自己重农重耕重社稷的儒家治国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一幅古画也是如此。鉴赏者的历史积累不同、欣赏角度不同,甚至个人经历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想法让一幅幅古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

揭秘只是艺术史的一部分

在余辉看来,当我们对画家的创作意图有更多了解时,对画作的认识也会更趋于本质。如明宣宗朱瞻基所作的《瓜鼠图》,如果只看到了画中的苦瓜和老鼠,那是处于“看图说话”的层面;如果知道两者都有“多子”的意象,则进入到“看图讲知识”的层面;若将这幅画与朱瞻基作画的具体时间和事件联系起来,就进入到“看图揭秘”的层面了,对画作的欣赏也就更加余味悠长。

《瓜鼠图》上有朱瞻基亲自题写的年款——“宣德丁未(1427)御笔戏写”。余辉介绍说,1427年是朱瞻基登基的第三年,近30岁的他久久无子,这意味着皇位继承权可能旁落。而就在这一年,他的长子朱祁镇出生。除了这幅《瓜鼠图》,朱瞻基还接连画了多幅类似题材的画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解读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有温度的。单纯就画说画会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通过探索古代画家作画的背景、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则会把古画揭秘引向深入,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相链接,发现我们以往不知道的历史事实。”余辉说。

但他同时也强调,“千万不要认为一定要在古画中看出宫斗、看出政治,揭出其中的弥天大案,否则就不深刻、就没有看头,绝不是这样的”。

“揭秘只是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部分,如对《清明上河图》和一些‘谍画’来说,揭秘是核心问题,但对许多古画来说并不是。有些绘画主题非常直白,有些作者有明确阐释,这些画作只需要一般的生活常识就可欣赏。”余辉举例说,如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画了两匹马,一匹肥马比喻贪官,另一匹瘦马比喻廉臣,不用考证,跋文里就这样写的。还有很多绘画传达的是画家的个人情感、显现出新的绘画构思和技巧,如北宋崔白的《寒雀图》,一改此前绘画中动物彼此孤立的状态,充分展现了九只麻雀密切的呼应关系,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古画中的政治含义和一些隐喻,有就是有,没有就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走到学术研究和艺术赏析的反面。”余辉说。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想从古画欣赏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余辉建议多去逛逛博物馆、多了解一些艺术史知识。而对于自己这样的研究者,余辉说:“将学术研究通俗化并与社会公众一起分享,是我三十余年来学术生涯的终极目标。学术成果属于精神财富,应该成为社会公器,为大众所有,听大众点评。”

《中国科学报》 (2021-10-1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