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种质的枣果实 郭明欣供图
本报讯(记者李晨)近日,《植物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洛阳师范学院教授赵旭升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分布广泛的493份枣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结合群体基因组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系统揭示了枣树的起源、驯化历史,解析了枣树重要园艺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为后续其他重要性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赵旭升介绍说,该研究首次根据大规模的基因组重测序,结合群体进化分析,认为山西—陕西地区是栽培枣树的起源地,且山西地区早于陕西地区。该研究提出,枣树从主要的起源地传播到我国东部地区,再传播到我国南部。
在野生酸枣驯化为枣树的过程中,其生殖系统发生了改变:由有性生殖演化为无性生殖。野生种一般含有种子,而多数栽培种没有种子或具有较低的含仁率。为了揭示这种演化的分子机理,该研究利用重测序的数据进行了选择消除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部分调控含仁率的重要候选基因。
同时,该研究在第一号染色体中发现了一个编码泛素特异蛋白酶基因ZjDA3,其控制着枣的单果重和果实大小。
该研究还对栽培种中制干种和鲜食种两大类进行了比较群体基因组分析,筛选到部分调控果实甜度和脆度的基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bi.13480
《中国科学报》 (2020-09-3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