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10
选择字号:
教师节再忆冯康:
兼具飞鸟与青蛙特质的数学家

《冯康传》,宁肯、汤涛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定价:58元

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原创成果,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最早提出方案并付诸行动的人是最重要的,哪怕后面有人建造的房子更大、更漂亮,也无法掩盖最初的人的光芒。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冯康是谁?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式致辞中,时任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雅可比·帕里斯说:“中国数学科学这棵大树是由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以及谷超豪、吴文俊和廖山涛,及丘成桐、田刚等人奠基和培育的。”然而事实上,与陈省身和华罗庚相比,知道冯康的人少之又少。

今年9月9日是冯康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去年年底,曾在北京大学课堂上受教于冯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与作家宁肯合作,出版了一本《冯康传》,他们希望用这本书对“冯康是谁”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两位学生,一本书

汤涛初识冯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燕园的课堂上。那时,讲台上的冯康已是在国内外都很有声望的数学家,他给学生们讲授辛几何算法,是当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汤涛则是台下那群风华正茂的研究生中的一个。

汤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冯康老师上课的情景——写完满满一黑板后就休息一会儿,由助手给他擦黑板。“冯康先生的知识面极广,他懂物理、懂数学又懂计算,眼界宽广同时又善于抓住重点,看问题既全面又深刻。”回忆当年,汤涛的语气里充满崇敬。

不过,这短短半学期的课堂相遇,并没有成为汤涛写作《冯康传》的推力。汤涛写冯康,与冯康的另一位学生黄鸿慈有莫大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黄鸿慈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一毕业就在冯康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后来成为冯康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90年,黄鸿慈到香港浸会大学创建计算数学专业。20年前,在即将退休之际,黄鸿慈专门到加拿大找汤涛,希望他来接自己的班。1998年,应黄鸿慈之邀,汤涛辞去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香港工作。

在随后两年的交接期里,在午饭、下午茶时,黄鸿慈常与汤涛聊起冯康。“作为科学家,冯先生是无与伦比的,他有深厚的数学素养、渊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探索触角。特别是科研上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态度,我钦佩得五体投地。”黄鸿慈说。

那是怎样的一位数学家、老师与前辈,让身边人在几十年后仍频频提起、感慨崇敬?一颗带着疑问的种子就此在汤涛心里埋下。

2009年,汤涛与山东大学教授刘建亚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办一份宣传、普及数学的期刊《数学文化》,他们约定每个编委每年至少写一篇文章。这时,汤涛又想起了冯康,想起了黄鸿慈曾给他讲述的关于冯康的种种人生片段。于是,一场走进冯康人生世界的行动开始了。

汤涛和两位助手采访了冯康的多位家人、同事和学生,历时半年写完《冯康: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故事》一文,分四次在《数学文化》上连载,共76页。这构成了《冯康传》前半部分内容的主要材料。

这次采访让汤涛结识了冯康的弟弟冯端及夫人陈廉方,他们给予了汤涛极大的支持和帮助。2018年底汤涛拜访冯端时,冯端提及作家宁肯正在写作的《冯康传》,这是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织创作的“创新中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中的一本。冯端希望能有一个懂数学的人参与。就这样,作为一个计算数学家,汤涛成为了《冯康传》的作者之一。这套丛书后被确定为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既是飞鸟,也是青蛙

冯康是谁?这是整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英国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用飞鸟与青蛙形容两类数学家——“有些数学家像飞鸟,而另外一些像青蛙。鸟儿翱翔于高空之中,游弋于数学的广袤大地之上,目及八方……青蛙则栖息于泥沼之中,所见不过是附近生长着的花朵。他们着眼于特殊目标的细节,每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数学领域是丰富而优美的,飞鸟使它宽广,而青蛙则使它细致入微。”在汤涛看来,冯康是为数不多的兼具飞鸟与青蛙特质的数学家。

独立开创有限元方法理论、创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及其应用,这是冯康一生中科学上的两次重大突破,它们奠定了冯康在国际计算数学领域的极高声誉,这显示出冯康对数学精致入微的贡献。而作为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冯康对这一学科的贡献,则昭示了他飞鸟般的眼界与格局。

冯康出生于1920年,少年时期成长于苏州。冯家有兄弟姐妹四人,后来均在不同领域颇有建树。冯康的大哥冯焕任职美国通用电气,弟弟冯端任职南京大学物理系,姐姐冯慧任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姐夫则是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冯康、冯端和叶笃正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冯康在大学时期先后研读工程、物理学,后在重病卧床时开始自学数学,最后竟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1964年,冯康独立开创有限元方法理论,该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设计和制造之中,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4岁以后,冯康转向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研究,将纯理论的辛几何与现代科学工程计算结合起来,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

在学术研究之外,冯康创建了中国计算数学学科和团队,并积极倡导、推动计算数学科学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使得计算数学在大型水坝、核武器、数学天气预报等应用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原创成果,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最早提出方案并付诸行动的人是最重要的,哪怕后面有人建造的房子更大、更漂亮,也无法掩盖最初的人的光芒。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原创贡献的认识是不足的。在数学界,应用数学的价值与意义也曾被严重低估。这恐怕是冯康少有人知的原因之一吧!”汤涛感慨说。

不要“高大全”,写出立体感

1993年8月17日,冯康逝世。书中写道:“当时不仅老百姓不知道冯康是谁,就连‘嗅觉’灵敏的记者,也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我与黄鸿慈先生相差近30岁,黄先生与冯先生相差近20岁,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还不把冯康先生的故事写出来,那他真的就被人们遗忘了。”汤涛说,“我相信,一代人的故事是可以激励一代人的。”

而对于要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冯康,汤涛与宁肯两位作者一拍即合,那就是一定要真实。因此,书一开头便描绘了一个悬疑片般的场景,由冯康在“文革”中的逃亡起笔,用逃亡之路串联起书中前半部分的人生经历。他在“文革”中的慌乱、与黄鸿慈后来产生的嫌隙等等,都被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

而由于种种原因,冯康很多颇为传奇的一面仍没能在书中完全展现。比如,冯康会六国外语,他在十几岁时就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使他在“文革”岁月里依然能在图书馆的外文科技期刊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改革开放后,法国数学家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交流,本来安排了翻译,在别人看来水平已经不错,但冯康并不满意,后来他代替翻译直接用法文和法国数学家交流,且话语风趣,让法国人感到震惊。还有他的艺术气质、他的爱情,等等。

关于冯康的爱情与婚姻等内容,汤涛在《冯康: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故事》一文中有所涉及,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黄鸿慈和冯端对汤涛的写作很支持,认为他写出了冯康其人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汤涛是个极大的鼓励。

在汤涛看来,冯康本就是一个有趣的人、有故事的人、有历史的人。“我不希望把冯康塑造成那种‘高大全’的形象,而是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唯有如此,才能使冯康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在人们心中更有立体感、可接受感。”汤涛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9-10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