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港口蓝天行动力评价报告呼吁: |
我国港口若要扩“蓝”则须补“绿” |
|
■本报记者 郑金武
“在我国,移动源具有总量大、活动强度高、高度聚集等特征。港口大气污染治理,不仅有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效应,也能增加港口城市的魅力,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外资吸引力。”在日前举行的第四期清洁柴油机沙龙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别研究员刘欢等专家针对港口污染治理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沙龙活动上,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2019蓝港先锋:中国典型港口蓝天行动力评价》报告,基于“减排力”和“管理力”两个维度共十项措施对我国典型港口开展打分评估。结果显示,“管理力”普遍不及“减排力”,国内港口目前的环保措施更多出于应对政策压力,而自身内动力依然不足。
报告呼吁,港口治污要重内核,需全面提升管理力,真正加强绿色竞争力。
瞄准港口污染治理
近年来中国水运行业发展迅猛,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港口7个在中国。与此同时,港口船舶造成的大气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影响不容小觑。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显示,我国船舶排放的NOx、PM和HC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比例分别为28.2%、24.2%和19.8%。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的分析表明,中国主要典型港口城市2019年PM2.5年均浓度达标比例为30%,而典型内河港口城市的达标比例仅为11%。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彭传圣指出,运输船舶在我国领海基线外24海里向陆地一侧水域内年排放氮氧化物493.3万吨,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28.2%,未来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地方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水运发达、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愿望迫切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情况将更是如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宜未雨绸缪。
刘欢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船舶排放对我国PM2.5年平均贡献最高值可达5.2微克每立方米,在海岸线附近的健康危害尤为明显,同时相当大的内陆区域会被影响。”
“管理力”不及“减排力”
“过去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港口大气污染治理很重视。”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高级环境研究员成慧慧介绍道,“那么港口治污的现状到底怎样,我们希望通过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出客观判断,为港口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此次,该机构共评价了中国船舶排放控制区内的19个典型港口,其中沿海港口全部为2019年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评价体系主要由“减排力”措施和“管理力”措施两大类别构成,前者评估的是该港口对国家已有政策的响应和实施进展,后者则评价了港口在优化减排效率和精准度方面的自主管理措施。
“从评估结果看到,中国港口普遍‘管理力’不如‘减排力’,这凸显出国内港口更多是出于政策压力而采取行动,内动力依然不足。”成慧慧说,“这一缺口一方面造成了部分政策要求的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时出现了一个现象:即使硬件设施已到位,配套的激励措施和管理水平却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减排效果。”
彭传圣指出,美国洛杉矶港、长滩港等国际先进港口则主动提升绿色管理能力,除了考虑环境效益,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港口通过能力的要求。“国内许多港口在这些方面需要转变认知,通过提升绿色管理力来提升港口竞争力。”
加强考核管理
报告还发现,2019年绝大多数港口的干散货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已经达到了岸电泊位建设要求,但是使用率依然很低,提出岸电使用鼓励措施的港口寥寥无几。此外,干散货码头的扬尘问题非常突出,从进出港的运输车辆未做好封闭措施到没有固定或移动的洒水装置等问题频现。
成慧慧还表示,“我们建议,应强化考核和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以提供外部压力,确保落实到位。”
根据上述评价报告的评分,19个典型港口中,上海港和广州港管理力表现较优;而在减排力得分上,仅有天津港、烟台港、苏州港和芜湖港4个港口信息公开情况较好,获得足够数据支持减排力打分,其中苏州港以93.4分居第一。
《中国科学报》 (2020-09-0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