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300年》,韦火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张文清
对于蒸汽机的发明,书中用了四个章回,分别描述了革命前夕英国各色人等的社会表演、纺织业的导火索、蒸汽机的出现、技术变革在欧美的扩散,并且鲜明地亮出了观点“这次技术革命是在缺乏科学理论的帮助下完成的”。
科技创新是多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科技发展史的著作在国内外已有数不清的版本,但雅俗共赏的专著寥寥。究其原因,除了科技史资料浩繁、庞杂,难以简洁叙事之外,对作者的素质要求颇高,既要有宽泛的科技理论功底,还要有较深的文史知识素养。韦火教授知难而上,他新近出版的《科技创新300年》一书在传播科技创新史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探索。
本书别出心裁,在写作手法上采用章回演义的形式,全书梳理出50多个章回,从牛顿时代一气呵成写到21世纪的今天,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发展、重要技术发明的问世经过,而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精彩刻画。
比如科学研究在以前大都是达官贵人们茶余饭后的“业余”劳动,是不能养家糊口的。而18世纪以后出现转折,科学家慢慢变为了全社会一种正儿八经的职业,更多中低阶层的人有机会进入科技领域,与科研相关的实验员、技师,也跟政府官员、军人、教师、医生、企业员工等职业一样,可以领到薪水了。这样的表述,让人对科技体制化过程一目了然。全书多处能把深奥的理论阐述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这也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
虽然广义上说,科技创新有几千年历史,但作者并没有按套路从源头说起,而是作了一个历史“截图”——从近代科学转折时期开始,讲述了300年来科技创新的历程。
正如作者所言,不妨随便数一数我们身边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物品,恐怕数个百十种也数不出几样东西是300年前业已存在的。那年月别说是汽车、空调、手机了,就连电灯、抗生素甚至圆珠笔、丝袜这样的小玩意也没人见过,更遑论飞机、高铁、摩天大楼这种大型科技产品了。细细一琢磨还真是这样,咱们这些当今草民的生活质量都很高,已远远超过了康熙时代、斯图亚特王朝的皇帝和富豪们,这要归功于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
作者擅长把晦涩的科技史料陈述变成血肉丰满、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俱佳的文字,对科学不同领域的创新事件做到了有效、有趣的前后联接。
比如上一回讲完了化学革命,很巧妙地引出了下一回的生物学创新。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拉瓦锡,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告密者是巴黎植物园的一名植物学家,用这样一点真实的史料做纽带,就很自然地从化学过渡到了植物学的讲述。
再如蒸汽机的发明,书中用了四个章回分别描述了革命前夕英国各色人等的社会表演、纺织业的导火索、蒸汽机的出现、技术变革在欧美的扩散,并且鲜明地亮出了观点“这次技术革命是在缺乏科学理论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样几个章回的衔接,让人对工业革命的历程一目了然,也纠正了很多人把蒸汽机与工业革命简单画等号的误解。
本书不仅是在讲述近代科技史,而且能紧密结合现实,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科学理论素养。
比如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至今一直存在着种种非议,人们对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人物褒贬不一,特别是近年来网上舆论一边倒,对威尔金斯、沃森大加鞭挞,对富兰克林未获诺贝尔奖深表同情。作者则根据史实提出了当年DNA研究分为“元老派”“衍射派”“少壮派”三拨人马,客观分析了那场“豪门恩怨”的形成过程,并对那几位科学家作出了理性的中肯评价。
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冷静分析了现状后认为,能够产生连锁式反应的龙头技术至今并没有完全明朗,因而所谓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仍没有爆发,眼下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热潮实则是上一次技术革命尚未释放完的“红利”。作者对如今一哄而上的AI技术,以犀利的眼光结合AI发展史进行了精辟分析。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作者也提出了“三箭齐发”的新颖理念。这些独到的见解,透彻周详、鞭辟入里,对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推陈出新的意义。(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0-05-28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