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病》,[美]伊丽莎白·罗森塔尔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王寅军
同样一项检查,在美国任何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1000美元,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区医院要花费7000美元,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100美元。
显然,对疾病的治疗不再以科学和人道精神为准则,而是转而信奉市场和商业的逐利逻辑。
现代文明的成就之一,是把医疗作为制度性框架嵌入了整体社会结构中。由此,生老病死不再是诉诸自然的偶发事件,而成了可以通过医务培训和药物开发来预防、控制、疗愈的客观过程;身体和生命也不再是游荡乡间的浪漫风景,而成了可以由政策和资本协同把握的人口学研究对象。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锻造,这一制度性框架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遭遇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境况,面临不同的阻碍和机遇,也结出各自不同的果实。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的《美国病》一书,即是对美国医疗体制的一次全面检讨。让人不禁好奇的是,一个每年花费超过3万亿美元(近GDP总量五分之一,相当于法国的经济总量)用于医疗的国家,到底患上了什么样的病症,才会令作者大声疾呼:“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在写作本书之前,伊丽莎白曾在《纽约时报》担任了22年的记者和高级撰稿人。再往前,她曾在哈佛医学院学习,并在纽约长老会医院接受训练并担任医生。由于有这样的经验,伊丽莎白可以说占尽地利人和之势,是观察美国医疗制度的最佳人选之一。
伊丽莎白引入了医疗行业常见的“病史及体检表”(H&P),以之为模板来考查美国医疗制度的弊病所在。一份完整的病史及体检表至少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主要病情、病史综述、诊断治疗。
根据作者的观察,“美国病”的主要病情是,极度昂贵的医疗保健并未可靠地产出高质量的结果。例如,同样一项检查,在美国任何一家顶尖教学医院收费1000美元,在新泽西州的一些小型社区医院要花费7000美元,而在德国和日本却只需要100美元。显然,对疾病的治疗不再以科学和人道精神为准则,而是转而信奉市场和商业的逐利逻辑。
书中讲述的第一个故事里,杰弗瑞·凯威是一名高中化学老师,他从孩提时代起就患有银屑病性关节炎,随着病情恶化,他需要定时服用大剂量的强的松药剂来缓解病痛。2013年之前,他在一家医院定期接受抗关节炎新药的输液治疗,每次治疗的费用为19000美元。2013年之后,随着治疗医师的跳槽,杰弗瑞来到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继续接受输液治疗。同样的治疗医生、同样的输液药剂,三个月下来的收费账单让杰弗瑞大吃一惊:98575.98美元、110410.82美元、132791.04美元。
不可否认,兰贡医学中心的服务的确不错,前台有专门的导医员负责接待工作,输液隔间里配备了网络、电视、瓶装水和小点心。但整个输液过程不过是药剂师配好药,护士插入输液管。除此之外,就是杰弗瑞在一把椅子上坐了几个小时。这些东西需要花费10万美元?
作者认为,这正体现了美国的医疗制度从致力于健康向致力于赚钱的转变过程。
在“美国病”病历的第二部分“病史综述”中,伊丽莎白对保险行业、医院、医生、制药商、承包商、大集团等一众利益相关团体展开探查,想要弄明白利益的“病毒”是如何一步步腐蚀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理想。
在诸多因素中,医疗保险的角色转变无疑是一个黑洞般的存在,将围绕在其周围的机构和个人吞噬进金钱的漩涡中。早期健康保险的初衷,是减轻严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
20世纪50年代,蓝十字计划和蓝盾计划是美国唯一的大型保险公司,前者负责住院治疗,后者负责医生出诊。根据章程,“两蓝”均为非营利机构,不论参保者年龄大小和病情缓急,接受每一名签名购买者,且全体会员费率相同。
然而,随着商业保险机构的介入,“两蓝”迫于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的双重压力,最终于1994年允许旗下分公司转为营利性保险公司。自此以后,股东和投资人取代了病人和保险会员,成为这些商业公司需要对其负责的对象。
回到杰弗瑞的故事。10万美元的账单并没有让保险公司提出异议,而是照单全收。为此,安保健康保险每年要支付给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100万美元。为什么保险公司会心甘情愿地为投保人支付如此昂贵的医疗保险费用?
账单的一部分当然还是落到了消费者头上,巨大的资金差额,可以通过提高保费来弥补。而在更宏观的画面中,由于保险公司主要对其股东和投资人负责,只要财报上的数字逐年增长,就说明公司经营佳,运转良好。没有人愿意在泡沫破灭之前提前醒转。
关注投保人健康福利的事业就此变为一场金融游戏。尤其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保险,而这些人就像被医疗金融行业这辆云霄飞车甩到半空的乘客,命悬一线却毫无转圜余地。
例如,弗吉尼亚州的万达·维基泽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渗入头盖骨和脑组织之间的狭窄腔室而陷入昏迷状态,入院接受手术治疗后逐渐康复。几个月后,她收到了一大摞账单:森塔纳医院收费16000美元,救护直升机收费40000美元,医院医生收费24000美元,另一张医生账单收费54000美元,另一张医院账单收费356884.42美元。总计近50万美元!而她的年收入不超过15000美元。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截至2014年,全美信用报告显示,52%的未偿债务来自医疗欠费,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信用记录上有医疗欠债。显然,“医贷”成了房贷之外的另一座大山。但和房贷不同的是,病人并没有选择不得病的权利。
保险业起到的或许只是金融加速器的作用,而在此背后,医疗的上下游产业及其衍生行业亦是共谋者。在本书中,作者对此逐一展开分析,并针对每一项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掩卷之余,如何不受“美国病”的传染,让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惠及每一个生命,应该是每一位读者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20-05-28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