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8
选择字号:
中关村:全面复工复产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接连启动。


中关村企业里,工厂人员正在紧张工作。


中关村企业研发的智能测温设备在众多场合使用,助力复工复产。


中关村企业的肺炎智能辅助筛查系统助力科技抗疫。

本报记者 郑金武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停歇。

在中关村示范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随着现场的一声“开工”,一锹锹土被铲起,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正式开工。

在中关村顺义园北一机床下属企业的生产现场,历经25天研制成功的首台N95口罩机成功下线,进入订单交付阶段。

这是中关村示范区最新的复工复产进展。截至5月22日,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重点监测企业约3.7万家,到岗复工率近97%,195家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已有191家复工,占比为97.9%。

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助力全球科技抗疫,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恢复,着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中关村示范区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为首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重大项目接连启动加速全面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中关村管委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加强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明确各分园产业定位,提升分园专业化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第三代等先进半导体产业标准化厂房、小米智慧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中关村复工复产达产正在平稳有序推进,并呈现出加速全面恢复的态势。

2月18日,在中关村昌平园小米智慧园区项目现场,施工塔吊林立、钢筋切割机轰鸣不断,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标志着小米智慧园区项目正式复工。

据了解,今年昌平园重大工程项目共计82个,其中续建54个、新建28个。截至目前,包括小米智慧园区、好未来昌平教育园区在内的16个项目已经复工,其余项目近日陆续全面复工。

3月30日,由北京顺义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的第三代等先进半导体产业标准化厂房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中关村顺义园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板块内,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总投资4.28亿元,主要用于碳基数字集成电路与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及规模生产,有利于增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此项目为2020年北京市、顺义区两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加速以第三代等先进半导体产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在顺义区集聚发展。

4月17日,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种作业车辆有序排列,为破土开工作好了准备,中关村医疗器械园二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10.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77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达11.9亿元。

该项目预计3年后投入使用,将成为聚焦医疗领域高端环节及前沿技术的高端医疗产业园区,为北部生命科学创新技术的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更优质的中试制造平台。达产后,预计一、二期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超5000人。

瞄准痛点精准发力助推企业平稳发展

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面临资金周转紧张、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为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关村管委会采取多项措施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中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3月5日,中关村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支持资金线上申报工作启动,与往年相比,申报时间提前到一季度,完全实现线上申报,企业无需提供线下材料,申报流程进一步优化。

3月18日,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中关村担保公司等8家金融机构,推出200亿元规模的“中关村企业抗疫发展贷”。

这一信贷产品推出之后,迅速落地见效,深受企业欢迎。截至5月21日,该信贷产品共发放贷款735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103.38亿元,解决了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大大增加了企业战疫的信心,为全面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抗击疫情期间,大型医疗器械跨境出口电商平台联医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接到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等疫情严重国家的多批医用物资订单。首次接到海外上千亿口罩需求的订单,让联医医疗公司很“头疼”。“海外订单付款周期长,各种费用需要垫付。”联医医疗财务总监颜兴宇坦言。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了解到联医医疗资金周转困难后,第一时间表示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联医医疗提供全部资料后,仅用一个工作日就完成审批,发放“抗疫发展贷”500万元,利率2.05%,确保企业及时用款需求。

4月23日,由中关村管委会联合首批30家创投机构发起“中关村创投战疫投资行动”,提供总规模约300亿元的投资额度,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加快投资,重点投向初创期、成长期的优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帮助中小微企业正常开展业务经营,恢复“造血”能力,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此外,疫情期间,中关村管委会还紧急拨付了小微企业研发、专利、人才等扶持资金4.8亿元,支持企业4000多家。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减免了1.65亿元的房租,受益企业达到8000多家。

“中关村管委会的资金支持真是雪中送炭,我们会将支持资金全部用于新产品的研发,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力量。”旷视科技总裁付英波说道。

十六分园协同联动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疫情期间,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积极协同联动,在落实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政策的同时,积极出台个性化政策,助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夯实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在我们现金流最紧张的时候,园区送来的支票可谓是雪中送炭。”近日,北京澳丰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喜梅收到了来自中关村丰台园一张面值70.3万元的“创新十二条”奖励支票,这让她颇为欣喜。

丰台园是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是丰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了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出台了《中关村丰台科技园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措施》,即“创新十二条”。

为了解决企业疫情期间发展的“痛点”,丰台园管委会将原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创新十二条”兑现工作,提前于第一季度启动,精密测算、简化流程、方便企业。第一批已拿出2.1亿元支持180余家高精尖企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丰台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想尽快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想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详尽了解企业面临哪些困难。“园区也会一如既往地做好精准、精致、精细的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丰台园现已形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中国中铁、中国通号、交控科技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以元六鸿远、海格神舟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企业,都相继收到了园区送上的奖励资金。

在中关村密云园内的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数十名员工正在紧张忙碌着,一盒盒药剂在生产线上流动。据公司负责人介绍,每天生产九味镇心颗粒7.5万袋、格列美脲片225万片、碘海醇注射液4万支,恢复产能100%。

截至5月底,中关村密云园生产经营企业已复工207家,复工率98%;复工人数2.63万人,复岗率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家,已全部复工,复工率100%。

在企业陆续开复工的同时,中关村密云园不断强化复工复产企业的服务与管理,除检查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员工做好自我防护外,还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各项服务。

针对企业防控物资不足的实际情况,中关村密云园为75家企业提供口罩26万只,为34家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525万元。同时,协助6家企业向区金融办、经信局提出融资申请,给予融资支持,其中3家企业进入国家、市防控重点企业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名单。

在中关村朝阳园,不少科技、医疗健康类头部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为科学精准防控贡献着力量,其中就包括佳能医疗、格灵深瞳等企业。

大年三十本该是阖家团聚的时刻,佳能医疗公司的员工却早早就返回工作岗位,紧急调动资源驰援武汉。格灵深瞳公司则在大年初二就成立了30多人的应急攻关小组,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式双光快速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政企携手,共度时艰。为了给企业打通复产之路,朝阳区制定了18条支持政策,如减免房租、设置专项资金池、政企银合作等。这些政策聚焦企业难题,真金白银给予补贴,打通企业融资渠道。

此外,朝阳区各级政务大厅还全面推行预约办、网上办、寄递办的“非接触式、不见面”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共度时艰。

在中关村海淀园,为持续保持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引领的领跑姿态,海淀区发布了《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提升创新能级的若干措施》。

这是继2018年发布“创新发展十六条”,对中关村科学城进行系统化、生态型布局的基础上,结合中关村科学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际出台的创新政策“升级版”,是“创新发展十六条”的“2.0版”。

新发布的十五条措施涵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服务生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等重点突破方向,紧密做好“四个对接”,着力强化“四个聚焦”,加快实现“四个升级”,为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能级赋能。

为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联动,深入对接中电科、中铁建等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合作伙伴,研究解决重点企业上下游协同等问题,中关村石景山园深入落实“企业服务包”等举措,积极主动靠前服务,编制出台《中关村石景山园加快创新发展的支持办法》《石景山区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有效做好复工复产政策支持。

中关村石景山园围绕“1+3+1”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等高端特色园区建设,积极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充分发挥重点项目集聚效应,围绕意向客户和目标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强引优力度。

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创新创业永不停歇

疫情给众多行业带来严峻考验,中关村也不例外。2020年第一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12466.2亿元,同比下降3.4%。

但同时,疫情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科技与创新的力量,中关村管委会及时将各类创新创业服务由线下转到线上,助力科技企业瞄准疫情需求,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于抗疫防疫、复工复产中,实现了双赢。

为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管理,中关村管委会指导中关村创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举办中关村创业服务“+”线上活动。通过“+”分园、“+”孵化机构、“+”专业机构、“+”行业专家、“+”线上平台等方式,推动社会化服务资源有效供给,帮助企业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从企业服务到新基建,从金融服务到创业孵化,截至5月9日,中关村创业服务“+”线上活动已举办13期。

为更好地促进科研团队、新技术新产品与大企业、应用需求方、投资机构、银行、孵化机构等进行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火花”系列活动同样搬到线上举办,加快促进项目获得投融资、产品推广、研发合作、生产合作等机会。截至5月12日,中关村“火花”线上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21期,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优质项目。

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中关村社会组织、知名网络招聘平台,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抗疫情助就业”公益网络招聘活动,目前已有北汽集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00多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5万多个,已经接收简历1.4万多份。

此外,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知识产权专业机构从超过10万件专利中,梳理出疫情防控相关的400余项高价值专利,向示范区企业发布了首批50项转化意愿强、市场前景好的专利,并举办了五期高价值专利转化线上路演活动,已有37个项目进行了路演展示,10多个专利正在与相关企业、投资机构进行对接。

抗疫不误发展,在政策的助推下,中关村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应运而生。今年1~2月,中关村示范区信息技术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长,互联网消费和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生物健康产业逆势增长,协同办公、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业务量大幅提升,涌现出“飞书”“小鱼易连”等200多家协同办公技术产品,以及测温消毒、巡检、无人配送、医疗防护机器人等各种应用。

抓住疫情产生的测温需求,旷视科技研发出“旷视明骥AI智能测温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党政机关、医院、商超、学校等2000余个场所应用,并且已与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开合作。

在AI诊疗方面,推想科技迅速研发出AI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成为科技战疫的中坚力量。这款AI产品不仅在国内多家医院落地战疫,还进入北美、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医院协助抗击疫情。截至目前,推想科技AI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全球上线超过80家医院,累计处理相关病例超过27万例,一季度核心业务同比增长超5倍。

面对疫情大考,中关村各创新创业主体持续扩大创新投入,在创新中加快转型升级。据统计,一季度总收入虽然下降,但中关村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578.6亿元,同比增长13.8%;技术收入2377.6亿元,同比增长9.5%;专利申请13919件,同比增长19.2%。

下一步,中关村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和引领作用,危中寻机,着力推动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协作、资源共享、要素流动等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高新区的创新生态优势,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科学报》 (2020-05-28 第6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