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雪
5月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闭幕。与开幕式一样,与会的政协委员们都佩戴着口罩。这一幕,让今年的两会注定与众不同。
委员们佩戴口罩的背后,是我国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毫不放松的态度。据媒体报道,大会现场的桌上,除了相关参会证件和文件外,还放了一个医用外科口罩、一片湿纸巾和一包干纸巾。
与上会代表委员的“标配”一样,这几个月,小小的口罩成为国人出门的必备之物。但随着各地疫情级别降低、天气日渐炎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员密度情况下是否戴口罩渐渐变成一道可选择题。比如,北京市疾控中心就宣布,户外活动在保持1米线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在消毒通风良好、严格健康监测、保持社交距离的室内会议及活动场所,可以不戴口罩。
但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戴口罩的人还是绝大多数。这可能仅仅源于惯性和小心,但也可能是有一些人发现,除了应对疫情,以戴口罩、勤洗手为代表的系列卫生防控措施带来了其他好处,比如随地吐痰的现象很少见到了,家人同事感冒的案例似乎也减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终究有一天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戴口罩,但我相信,这次疫情还是或多或少改变了国人的卫生意识。北京6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出,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这些提法顺利获得了公众的支持,如果将来公众能自觉严格地遵守这些文明规范,对于新冠疫情的未来防控、对于我国公众健康的保护,将大有益处。
《中国科学报》 (2020-05-28 第4版 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