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雪芹 通讯员王伊米)近日,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欣大在i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秘褐飞虱翅芽发育的调控机制。
在翅多型性昆虫中,一个基因型可以产生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翅型,来适应特定环境。褐飞虱作为典型的翅二型昆虫,其翅型发育受到胰岛素信号、JNK信号等内分泌信号途径的控制,这已是学界共识。
“但是,此前我们并不清楚在这些信号途径的下游,褐飞虱若虫的翅芽发育是如何调节和控制,并最终形成长、短翅型的。”林欣大说。研究发现,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对于长翅的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长翅型成虫的翅芽发育特征,是其高度结构化的上皮层细胞具有微绒毛状结构,而短翅型成虫则无此微绒毛状结构。
细胞周期,是细胞由一次分裂到下一次分裂要经历的四个周而复始的阶段:间期1(G1)、合成期(S)、间期2(G2)、有丝分裂期(M )。间期是为S期和M期做准备的阶段。“停滞于不同细胞周期,是在细胞水平上控制长、短翅型发育的关键。”课题组通过流式细胞和DNA分析发现,短翅型成虫的细胞主要停滞于G2/M期,而长翅型成虫的细胞则主要停滞在G1期。
该论文首次对发育成长翅型或短翅型所必需的细胞分裂、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细胞水平上控制翅型发育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其他多型性昆虫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而言,这个发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林欣大表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040
《中国科学报》 (2020-04-2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