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8
选择字号:
为何种得太密分枝变少

 

■本报记者 李晨

种得太密,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植物分枝减少。对农作物来说,这意味着产量减少。那么问题来了,植物怎么知道彼此之间距离变小了?怎么感知光线变弱了?又如何告诉器官不要长出太多枝条?

4月23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最新合作成果。他们揭示了植物通过耦合光敏色素信号途径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协同调控植物分枝或分蘖的分子机制。

光信号改变如何调控避荫反应?

分枝或分蘖的数目是影响植株株型、产量和生物量的关键因素。在密植条件下,植物间相互遮荫会诱发避荫反应,引起植株分枝数目急剧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在水稻和小麦身上就会影响单株产量。

“避荫反应是一个综合症状,它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株型、开花与结实、防御反应、抗病性、抗倒伏能力、营养吸收与利用等。”论文通讯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海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但是,在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品种适应范围内进行合理密植,可以提高群体产量,即单位面积产量。

因此,科学家希望找到合理密植的平衡点。这就需要理解密植如何影响避荫反应等植物生理反应。

近年来,王海洋团队陆续发现,拟南芥FHY3和FAR1这两个同源转录因子,可以调控光和乙烯信号通路的整合,协同调控磷饥饿反应关键因子PHR1的表达和磷饥饿反应;通过整合植物外部光信号和内部茉莉酸信号途径,协同调控密植条件下植物生长和防御平衡的分子机理;还可以与植物年龄信号途径的三个关键因子互作,并抑制它们对下游开花基因的激活作用,从而抑制开花。

避荫反应如何与分蘖机制联动?

最新研究找到了避荫反应与分蘖机制联动的一条分子途径。

王海洋介绍,此前研究已经分别解析了光信号引起的避荫反应和独脚金内酯调控的分枝机制。

植物可通过光敏色素信号途径调控miR156-SPL分子模块,进而调控植物的避荫反应。

而独脚金内酯是一种抑制植物分枝的主要植物激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当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被激活时,SMXL6/7/8三个蛋白会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达到抑制分枝的效果。

“但是,光敏色素介导的光信号途径和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如何在密植栽培条件下协同调控植物分枝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谢钰容告诉《中国科学报》。

“当然,影响分枝的还有其他因素,如其他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等也参与调控分枝,但是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信号通路的互作机制等研究还很少。”王海洋说。

在最新研究中,“我们发现,拟南芥FHY3和FAR1同源转录因子,通过整合植物外部光信号途径和植物内部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协同调控植物密植栽培条件下分枝发生的分子机制。”谢钰容说。

他们发现,miR156-SPL分子模块的两个重要成员SPL9和SPL15蛋白,可以直接激活下游分枝关键负调控因子BRC1的转录,从而抑制植株分枝的产生;光敏色素A信号通路中的两个重要信号传导因子FHY3/FAR1和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重要因子SMXL6/7/8都可以与SPL9/15两个蛋白互作,并抑制其对BRC1的转录调控,从而促进植株分枝的产生。

于是,在遮荫或密植栽培条件下,FHY3/FAR1蛋白水平下降,引起SMXL6和SMXL7的转录本和蛋白水平下降,使SPL9/15蛋白被释放出来,导致其下游基因BRC1的转录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了植株分枝的产生。

谢钰容说,该项研究完善了植物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为培育耐密植以及营养高效利用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不同作物中是否利用相似或保守的分子机制来调控避荫反应,挖掘它们的同源基因,分析它们在作物避荫反应中的作用,挖掘它们的优异耐密单倍型,为分子育种和作物耐密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王海洋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893-7

《中国科学报》 (2020-04-28 第3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