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武
北京某高校科技开发部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方浩(化名)最近有些迷惑:原本他打算参加3月份启动的2020年度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然而在咨询了学校人事部门后,得到的回答却是,学校作为教育部直属机构,北京市率先实施的技术经纪人高级职称在学校还没有认可的相关规定。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项评审工作也已延期。
方浩觉得自己不用再费心思去准备评审材料了。
职业化发展试水
不久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按照分级管理、分层培养的原则,分别设置了初级、中级技术经纪人和高级技术经理人三个等级的培训课程,并要求中级技术经纪人和高级技术经理人名单需报科技部火炬中心统一编号并备案。
“技术转移人才亟待实现职业化发展。”北京技术市场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刘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化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无论是培训人员的统一编号备案,还是地方层面的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都是在为此探路。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的技术转移人才专业职称体系并不健全”。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咨询师李柏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目前,科研人员有研究员职称序列,工程技术人员有工程师职称序列,管理人员有经济师职称序列,“但技术转移人员还没有设置相应的职称序列”。
正是看到这样的不足,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大纲》中提出按照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三个等级设置培训课程,并为其设置了公共知识模块、政策法规模块、实务技能模块、能力提升模块4个课程模块。
《大纲》提出,通过能力等级考试的学员,可获得由人才培养基地与依托机构共同颁发的“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结业证书”。人才培养基地须将中级技术经纪人、高级技术经理人名单报科技部火炬中心统一编号并备案,初级技术经纪人名单无需备案。
这被许多业内人士看成是国家层面推动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化发展的试水。在地方层面,北京已经在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上率先迈出了一步。
2019年10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科委出台了《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正式增设技术经纪专业职称。根据该《办法》,北京启动了首次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工作,将评出首批拥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这是开先河的事情,非常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部部长张彦奇对此评价颇高。
强化顶层政策关联
李柏峰说,目前技术转移相关职称评定工作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整体的规划、协调和组织。
“还有一个职称互认的问题。”张彦奇提出,“比如北京市自己评定的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能否得到社会各界认可,能否被高校院所尤其是央属单位认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这个职称的价值就不大了。”
《大纲》中提出的中级技术经纪人、高级技术经理人等,“如果只是一个社会头衔,或许意义不大”。张彦奇说,要让这样的身份具有“含金量”,需要人力资源等部门加入进来,把技术转移人才的职称评定纳入国家正规的专业技术等级职称体系,从而得到主流科研机构如研究所和大学的认可,并能够据此落实内部岗位待遇。
“现在是政策的出口没有形成协同。”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楠也称,应该加强科技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之间顶层政策的关联性。
以北京市开展的技术经纪职称评审为例,其评价方式是按照“个人自主申报、行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使用”的方式实行社会化评审,纳入北京市年度职称评价工作安排,“申报人通过评审取得的《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由用人单位根据需要,自主、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鼓励人才多元发展和自律
业内对加强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培训的事呼吁已久。刘军表示:“总体来说,《大纲》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全国技术经纪人的培训工作。”
赵楠也强调,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还应该纳入一些纵深领域、垂直领域,开放一些拥有特质的高校院所,因地制宜开展培训,以“保证政策上归口统一、能力认证资质上实现标准化”。
但就目前来看,真正实现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化发展尚需时日。
为此李柏峰建议,应加大技术转移人才的激励政策。他说:“技术转移虽然是朝阳行业,但该工作复杂性强,行业人才回报低、风险大,行业管理未完全走向规范化,难以吸纳和留住高级复合型人才,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亟待政府加大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吸纳、稳定、使用等各环节的政策扶持力度。”
张彦奇也表示,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作为关键从业人员的技术经纪人,一方面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队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加大对行业自律性管理要求和违规、违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诚信有序的行业环境。
《中国科学报》 (2020-04-10 第3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