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寻早年足迹 探求成功密码 |
——侯云德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

侯云德当年就读的私立恺乐小学旧景

侯云德当年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时的学籍表

中南同济医学院的结业纪念册首页及内页(第二排左一为侯云德)

1961年侯云德在苏联留学时留影
■韩亦笑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有两个层面的目标:其一,完整勾勒老科学家的过往经历,搜集已经濒临散佚的珍贵文献资料;其二,基于事实研究,对于如何更好地处理科技—社会的关系,以及新时代的科学研究者培养机制、科学创新机制建设提供深度思考。这两个目标要求我们全面采集和了解老科学家生平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在科研生涯之前的经历。
老科学家工作前的经历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采集工作者理解采集对象人生境遇的重要依据。老科学家的童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早年社会交往的经历,首先在事实层面是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因而也必然是采集工程的范围;其次,这些经历对于老科学家的“三观”和科研志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内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他们之后开展工作的基础;第三,相较于老科学家受关注度更高、留下资料更多的科研产出时期,他们此前的经历多在解放前,因历史变迁、机构调整等因素,资料多保存不及时。正因如此,对其以前经历的采集才更显宝贵。
探寻老科学家的工作前经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科学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既有的老科学家采集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他们家庭、基础教育的情况记录:很多老科学家出身于旧式知识分子家庭或官宦人家,家庭较传统,家教极严,母亲发挥重要作用;在早期教育阶段,他们多获得了比较好的教育资源,确立了人生志向,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两方面因素叠加,开启科研的人生。研究者可藉此勾画出老科学家与他们身边社会关系的互动情况,或能鉴古知今,对于在今日如何创造更好的新时代科学家培养环境和机制提供历史的借鉴。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来的。而侯云德先生早年资料中的一些新发现,或可为此话题提供有益例证。
“品学兼优,殊堪嘉许”
首先让我们对侯云德的早年经历时间线作一简要了解。何谓他的“早年”?笔者选取1962年作为分界线,也就是侯云德留苏归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的时间。侯云德出生于1929年7月13日,这期间的33年可谓他的工作前经历。而这一阶段又以1955年侯云德从同济大学毕业划分为两个子时期:之前他在国内接受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后是他准备留苏和留苏攻博的时期。本文将着重探讨前一个时期。
对于前一个时期,公开报道中展现的时间线为:1.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2.12岁时毕业于恺乐小学;3.1943年开启中学生涯,1945年进入省立常州中学高中部就读;4.1948年9月进入其时地处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医本科就读,1955年3月毕业。
相对来说,侯云德在大学时期的资料较完整。
侯云德就读的小学为恺乐小学(现为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据其校史册记载,这一小学最初是由美籍牧师霍约翰在常州青果巷基督教分堂中创办的教会学校。几易其址后,于1927年由恺乐堂接管,改名私立恺乐小学,后于1952年由政府接收,更名为常州市县学街小学。侯云德的小学教育经历正是发生在私立恺乐小学的阶段(上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恺乐小学拥有值得其自豪的教工和学生。据其校史档案记载,教师有叶芳珪、叶爱溶父女俩先后奉献该校。叶芳珪(1893~1962),1945年至1948年其间任恺乐小学校长,安徽省黟县南屏村人,曾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预科、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等处学习。他忧国忧民,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参与创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黟校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学生有当代著名翻译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先生。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学校并置迁址、抗战等因素,解放路小学档案馆未能保存侯云德的档案。
从小学毕业后,一般的文献多描述侯云德于1943年进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就读。然而,笔者通过对一手资料——侯云德的中学学籍表的考察,发现这一描述并不准确。据该中学学籍表记载,侯云德于1945年10月入读该校高中部一年级。考虑到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汪伪政府的统治,彼时并不存在“常州中学”的说法,所以,资料记载的“1943年进入常州中学就读”是不严谨的,1943年应该是他开启初中生涯的时候,初中就读于伪省立第八中学。
侯云德对自己的中学生涯不乏回忆,他曾回忆:“在省常中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母校总是引导学子志存高远,报效国家;无论做人做事,讲究诚实,勇于追求真理。”对教过他的物理老师史绍熙、几何老师金品等,侯云德称赞有加,认为他们的教学“逻辑性特别强,还给我们补充很多课外的内容……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由此可见,中学生涯在为人、为学两方面都对侯云德的未来职业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对侯云德高中学籍表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掘他早年的学业情况和治学兴致。这张表除了介绍他的家庭、先前教育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外,还详细记载了他所学科目、各科各学期平时成绩与毕业考成绩、学期总评等信息。彼时他所学课程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外,尚有公民、国文、英文、历史、地理、军训等科目。从各科成绩来看,侯云德的物理、化学等科目成绩较好,历史成绩也表现不俗,英语成绩则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期成绩方面,稳定在85分;最终的毕业总成绩是83.5分。平心而论,这样的成绩并非每一科目都最为拔尖;但是,其中已经隐隐显现出侯云德的擅长学科,以及他为提高英文水平所作的努力。学籍表上的印章“品学兼优,殊堪嘉许”,是彼时常州中学对侯云德的最终评价。
大学时期的家国情怀
1948年10月1日,侯云德开启了在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新生院的医学班的大学生涯,后因院系调整等原因,他于1955年3月在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来的武汉医学院,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对于此时期,我们幸获先生的许可,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陈英汉老师的大力帮助,采集了他毕业时班级制作的结业纪念册等作为研究的一手资料,从而使我们能够较为全面地刻画这一时期的侯云德。
侯云德初入同济大学之时,时局风云激荡。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依次开展,国民政府战场上被击败,国统区后方民众抗议不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上海发生了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同济大学亦不能幸免,这使得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同时也燃起了青年学生对于公共事务的发声、参与的热情。侯云德所在的班级亦是如此,据其班史年表记载,1949年3月17日该班参与到争取全面公费运动的请愿中。如果说这仍然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行为,那么,随后参与4月8日声援南京“四一”血案的行动,以及5月上海解放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则说明班级已经投身于时事当中。之后,班级迅速开展政治学习,不少成员加入了当时的共青团组织 。该团的第一个上海组织便是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建立的。
1951年,作为院系调整的先声,武汉大学与同济大学的医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同济医学院,侯云德也在这一年的10月21日随班级内迁武汉。在大学生涯中,他随班级参与了抗美援朝和爱国卫生运动。之后他在协和医院实习一年,又经过半年学习后毕业。正是在这样的集体当中,侯云德学习到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深受共产主义理想和投身国家医疗建设热情的熏陶,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志向。纪念册收录了他们的师长张剑石的临别赠言:“同学们,今天你们的结业,正意味着伟大事业的开始。”诚哉斯言。
获益于三方面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侯云德先生在各个受教育阶段都能在三方面获益匪浅:其一是基本的通识与专业知识,这为他前往苏联留学、学成归国参与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二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阔的思维方法,这使得他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进展顺利;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报效国家的热情以及革命理想的熏陶。正是因为怀着报国之心才立志学医、赴苏攻博,也正是因为接受了革命教育才能在实现个人志向之时利用国家资源,将报国热情落到实处。
这样的优秀受教育个体的养成,要感谢侯云德的师长们。正是因为这些教育者的坚持,将家国情怀与科学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才培养出了侯云德这样的科学大家。知古而观今,今日常常有创造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优良环境的倡议。在笔者看来,侯云德所受的这三方面教育,或许是今日的科学教育和科学家培养所应着重强调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20-02-27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