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星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25
选择字号:
公众迷恋大学“帽子”本质是期待高质量教育

 

马星宇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发生了很多足以写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事件,其中之一便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说法被正式废除。

2019年12月,教育部在答复一则公众提问时,对 “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身份作了“统筹”表态,这也引发舆论广泛热议。坊间一致认为,这两类高校称号将在官方语境中成为历史。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时至今日,民间和舆论对其仍旧念念不忘,彰显出这一实施20余年的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在人们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尽管“双一流”建设已经实施两年多,教育部宣称 “985工程”“211工程”大门关闭也已有8年时间,但至今这两种说法仍然是民间乃至官方语境中,众口一词地判断大学实力的特殊指标。不难看出,它们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大学实力等级区分的深刻塑造。

无论是在招生报考还是就业招聘中,言必称 “985工程”“211工程”,正是这种影响在舆论中的直观体现,反映出民众对官方权威标准的认可信服,表现出浓厚的迷恋情结。

如今, “985工程”“211工程”统筹为“双一流”,一方面是对前者身份的继续保留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一些颇具实力与特色的院校进行了审慎的有限扩容。国家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进行的重新布局,体现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也更能激发高校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较于“985工程”“211工程”身份属性的固定性,“双一流”增加了动态调整的变化性。显然,民众对前者的认可与迷恋,与其一成不变的固定身份有一定关联。

实际上,无论是“985工程”和“211工程”本身的固定身份属性,还是“双一流”认定的动态调整,都能激发民众对高校水平、质量权威认定的热情,因为由官方圈定的大学“帽子”始终是民众舆论中的“硬通货”。这背后表达出的其实是舆论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质量水平的更高期待和强烈诉求。

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公开和有限的校园开放,人们对大学实力,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感知非常有限,主要的公开渠道就是官方对大学水准的不同认定。因此,中央部委高校、全国重点大学、中央和地方共建大学、省部共建大学等都成为了人们判断高校是否是“好大学”的衡量标准。

这些戴在大学头上的“帽子”,往往都有实打实的“里子”。人们相信只有获得了国家的首肯和政策支持,高校才会获得来自于政府提供的更多资源、平台,自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在信息不对称的语境下,普通民众跟着政府走自然没错,这也就减少了其择校的时间成本,提升了个人成长的机会窗口。

如今,“双一流”工程的实施尚不足两年,人们依旧对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光环念念不忘。这并非是对“双一流”不感冒,而是源于前者已经实施20余年,早已深入人心,对促进中国大学发展也起到了直接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将成为人们评判大学实力和水平的新标准。

然而,无论是“985工程”“211工程”还是“双一流”,在获得政府颁发的“帽子”之后,如何汇聚人才、提升培养实力和学科专业水准,如何引领社会风尚、跃升科研水平,这才是当前大学亟须解决的“里子”问题。让“面子”与“里子”吻合,做到表里如一,既是对政府特别支持照顾的应然回馈,也是大学对社会期待、民众期盼的积极回应。

当前,“双一流”工程从政策本身动态调整的内在机制,也对各类学校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打破身份、地位固定不变的常态,自然能够引导大学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不变的“985工程”“211工程”至今仍被民间迷恋,变化的“双一流”目前尚未迎来动态调整。我们期待动态调整的“双一流”更能激发大学间的良性竞争态势,激活大学间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激发大学创办公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浓厚热情。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20-02-25 第7版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