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赛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2
选择字号:
从费孝通“四心”反思当代研究生之所失

常赛超

■常赛超

为什么研究生提不出问题?这一醒目的论题引起国内学者普遍关注、深度解析,同时,也刺激着研究生的神经,自然引起了我—— 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沉思。

前不久,在导师带领下,我们团队来到苏州吴江开弦弓村调研学习,听取了苏州科技大学教授陈建新题为“纪念费孝通,做脚踏实地、爱国富民的学术研究”的演讲。今年适逢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80多年前,身为研究生的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调查访谈基础上完成了著名的《江村经济》,此后费孝通一生26次考察开弦弓村。这个村被学术界命名为“江村”,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社会学研究圣地。

江村之行让我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学术研究?如何做出好的学术研究?费老的成功之道可以用四种“心”来概括:一是担当之心,二是好学之心,三是求实之心,四是勇敢之心。正因如此,费老才能志在爱国富民,坚持脚踏实地,写出鞭辟入里的学术名著。再将视线拉回我们自身,或许就能找出“为什么研究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格局小,缺少了担当之心。当下的研究生很少有人胸怀天下、志在利民,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发展,每天谈论的话题是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买房买车的焦虑。人的关注点在哪里,格局便在哪里。费老时刻关心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发展,将毕生精力扑在乡村和贫困地区调研上,晚年视野扩展到“天下大同”,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对比之下,我为生我、养我的农村做过什么?有担当之心,总有可为之事。在决胜小康、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作为一名高学历的博士生,我能否赴乡村“扶智”,帮助农村的家长们教育子女,培养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作为一名企业管理的博士生,我能否投入和费老一样的热情,扎根中国基层企业,关心企业的发展,做出帮企业解困纾危、真正有用的研究?

读书少,缺乏好学之心。老师们教诲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扪心自问,我们对“巨人”知晓几何?除了教材,我们读过多少“巨人”的著作?我们了解多少他们思考过的问题?所以,提不出问题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知之甚少,更深层的原因是缺乏好学之心。没有挨过知识的“饿”,便不会有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就我个人而言,习惯于被动地接收知识,老师讲、我来听,知识自然流进脑中,以为这就是学习。既然知识得来如此容易,思考和探索就失去了动力,不知不觉惰性思维彻底遮蔽了好学之心。好学之心何等重要。它是推动我们自觉思考、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寻求解惑的原发动力。如若丧失好学之心,问题又从何提出?

脱离实际,缺乏求实之心。真正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唯有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脚踏实地,方能做出掷地有声的成果。费老一生“行行重行行”,一步一个脚印,扎根田野调查。从江村出发,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老少边穷地区,用一生实地调研,实现其富民之志。另外,费老做学问的真功夫讲求既能“具体”下去,又能“抽象”上来。费老经常讲,要多观察、多记录、多思考。他总是深入农户家中,在具体环境中聊天,由此上升到理论,提出了一个个对我国乡村建设与城镇发展具有真知灼见的对策建议。相比之下,我们有多少精力和热情付诸实际?

不敢挑战,缺乏勇敢之心。费老一生,几经坎坷但从未倒下。青年时代新婚妻子不幸遇难,他并没有沉浸于悲痛而消沉,而是在养伤期间酝酿了著作《江村经济》,奠定了一生的学术基础;中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打为“右派”,改革开放后重返学术阵地,以极大的勇气重建中国社会学;晚年从对乡村的关注到对城镇化的关注,从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到对“天下大同”的向往,每次思想的跨越都是一次勇敢的挑战。反观当代研究生,当出现理论与常识不符时不敢质疑,或因底气不足,或因受质疑便是不敬的思想桎梏,从深层次讲其实都是缺乏勇敢之心。当今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前夜,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学术研究创新立说的大好历史时期,研究生作为初窥门径的学术后备军,更不能缺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之心。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中国科学报》 (2020-12-2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