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2
选择字号:
脱贫攻坚的“农科力量”

 

田凤坪村油菜花海 中国农科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扶贫产业食用菌的销售和生产,成为脱贫攻坚的严峻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带着她心爱的蘑菇,扶贫攻坚33年。疫情期间,她和团队每天都保持着与贫困户的联系,了解生产和销售情况,开展技术指导,疏通销售渠道,为全国食用菌不误农时、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不仅仅是一个张金霞,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会上,中国农科院(以下简称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介绍,该院“集成运用八种帮扶方式,精心打造四种帮扶模式,强力支撑五大主导产业,为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贡献了农科力量”。

集成运用帮扶方式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60%以上的种植区分布在贫困区域。从1997年开始,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就带领团队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省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让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她在连片贫困区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湖北恩施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等地建立研发示范基地和专家工作站,率领团队常年奔波在乌蒙山区、六盘山区和燕山太行山区等马铃薯主产县,为贫困区开展科研和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她每年参与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达3000多亩;先后培养510余名农技人员。

陕西省宁陕县内有大量优质蜜源植物,是中蜂的天然栖息地,养蜂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梦想。

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专家团队深入宁陕调研。对口帮扶责任专家李建科发现,当地主要靠传统观念养蜂,饲养技术不过关,蜂病防治难。他在8个月内先后6次深入宁陕开展科学养蜂技术、蜂病防控、蜂种选育和产品加工等环节技术指导。短短几年,宁陕全县中蜂数量由不足4000箱发展到1.8万箱,蜂蜜产量126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转化科技成果、组织技能培训、实施科技项目、扶持经营主体、加强产销对接、开展驻村帮扶、积极捐款捐物、培育人才队伍,农科院在扶贫攻坚中灵活运用八种帮扶方式。

唐华俊介绍,十八大以来,农科院为贫困地区开展规划咨询3100余次,现场指导农业生产2.2万次,建设示范基地1100个,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2000余项,培训各类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0余万人次,在贫困地区实施各类项目近600个,帮扶生产经营主体5000多个,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帮助销售农产品1.83亿元,累计派出180多名专家长期驻村帮扶,捐赠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200余吨,临床兽医用品3万余套,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4名。

精心打造帮扶模式

从“田间课堂”传授技术帮扶农民的“桦川模式”,到为农民供良种、送技术的“临潭模式”,再到多所联动造就的“阜平模式”,以及发展富硒产业的“安康模式”……农科院科技扶贫行动遍布全国各地。

玉米是黑龙江省桦川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旱田作物。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带领团队调研发现,当地玉米生产存在品种老化、肥料配比欠佳、种植密度偏低等多个问题。

李少昆带领团队在玉米试验基地设计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肥量的10组地块,并将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详细数据及时通过村委会展示公布。一年下来,玉米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让当地种植大户打心眼里服了。

在桦川,农科院建立了核心基地1100亩,示范区面积1.5万亩,实现作物平均增产10%~15%,节本增效大约5000万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与观摩活动40多次,累计2万多人参加。依托技术示范基地,该团队在春季播种、夏季田管、秋季收获等重要时节组织田间技术培训,因地因苗讲解田间管理技术,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进一步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和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绿色生产技术。

2019年,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发拉起了“中国农科院科技扶贫桦川县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田间课堂”的横幅。当年,桦川县正式宣布脱贫摘帽。

2020年2月,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甘肃省临潭县也正式脱贫摘帽。这意味着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8年来科技支撑临潭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实效。由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带领,在人事局组织下,兰州牧药所牵头,联合蜜蜂所、兰州兽医所、饲料所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14个科研创新团队组成“联合舰队”,通过“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推动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作用,助力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

在河北省阜平县,多所帮扶发展林果产业、蔬菜产业,改造畜禽养殖方式,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在陕西省安康市,农科院20余位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多次进行手把手培训和帮扶,研发富硒新产品23个,转化科研成果10余项。

唐华俊说,四种帮扶模式带动贫困地区林果、蜂蜜、香菇、蔬菜、富硒茶、肉鸽等特色产业发展,涌现出了“林果县长”等一批科技扶贫典型。

强力支撑主导产业

湖北省恩施市田凤坪村是全市1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5年开始,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在这里开展驻村帮扶。

工作队依托油料所科技资源的技术保障,实现了“统一免费提供优质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种植、统一繁种质量标准、统一加价订单回收、统一油菜花海打造”。2018~2019年,收购良种7万余斤,为种植户带来经济收入20多万元,惠及贫困农户100余户。

在良种繁育基础上,工作队尝试将田凤坪村“油菜花海”打造成硒都“小婺源”;通过优质蜜源,进一步发展中蜂养殖;及时引种首个硒高效菜用杂交种,让富硒菜薹成为乡村旅游新“名片”;利用7D加工工艺打造高山富硒菜籽油,为油菜“油用”功能打开大门……一片花海“开出”了五个产业。

唐华俊介绍,农科院借助科技力量,强力支撑主导产业,为扶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20余个,推广高效高产技术45项,辐射推广2万余亩;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累计推广苹果、葡萄、甜瓜等瓜果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190多个,应用面积达30万亩;“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在青藏高原牦牛产区覆盖率达75%以上,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新增总产值2.1亿多元;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相关企业,生产商品肉鸭超过4.8亿只,新增经济效益2.2亿多元,累计带动3万多贫困户发展;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武陵、乌蒙、秦巴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持续开展科技帮扶,使湖北省鹤峰县成为“中国有机茶第一县”,2019年全县14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8571元。

《中国科学报》 (2020-12-22 第3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