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创咖啡
■本报记者 朱汉斌
最近,电影《一点就到家》热映。这部以云南咖啡为主题的影片,不仅让全国观众欣赏到云南美景,也让人们知道云南不只有好茶,还有好咖啡。
小咖啡、大产业。近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和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共同孵化的“湾创咖啡”在广州开业。“这是一杯拥有国际发明专利和扶贫意义的咖啡。”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陈荣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与咖啡结缘
2014年3月,陈荣被学校选派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县)挂职任副县长。那是陈荣第一次亲眼看到咖啡树、咖啡生豆,第一次看到咖啡树开花。
“虽然咖啡花期短,只有3天,但是咖啡花开如雪,馥郁芳香四溢,非常迷人。”一向对咖啡不甚了解的陈荣,从此与咖啡结缘。
孟连县从1988年开始推广种植咖啡,至今已有30多年栽培历史。然而陈荣却惊讶地发现:当地咖农虽然长年种植咖啡,却不懂咖啡——在当地传统的种植观念里,咖啡豆和稻谷、玉米一样,播种、育施、采摘、出售,价格随行就市。
“咖农一直生产商业豆,种了几十年咖啡,却喝不到自己的咖啡。”这让陈荣心里一阵难过,他暗下决心要做一杯精品咖啡,助力当地发展咖啡产业。
说来也巧。在陈荣挂职的2014~2015年,当地咖啡豆采收受国际价格走低影响,咖农忙活一年却遭受亏损。灰心之下,种植户砍毁咖啡树,咖啡企业也因此经营困难。
必须主动出击!在孟连,陈荣走乡串户,了解当地咖啡种植情况。他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国内咖啡专家走进孟连调研,对当地咖啡产业进行规划;同时组织当地咖农走出大山,参加广州等地有关咖啡的展览会,努力寻求突围,摆脱单纯原料产地的境遇。
在陈荣的推动下,华南理工大学成立由多名教授、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主动帮扶咖啡种植户和咖啡豆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当地咖啡种植的产量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孟连县娜允镇芒掌咖啡场、孟连县班安咖啡加工厂还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的云南咖啡生豆大赛上拿到过第三名和第一名的成绩,当地生产的咖啡生豆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为帮助咖啡企业提质增效、降低生产成本,陈荣还发明了“一种无水处理咖啡鲜果的装置”“一种咖啡食品的制备方法和工艺”等7项专利,效果明显。其中,“一种咖啡食品的制备方法和工艺”于2020年3月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该技术已在多家咖啡食品企业试用。
随着国内咖啡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孟连县咖啡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孟连县的咖啡面积、产量、产值均实现连续增长,成为了孟连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孟连县咖啡种植面积及品质在全市名列第一位。
助扶贫点“蝶变”
在云南省云县,有个人的经历和陈荣相似,他就是张健。
2017年5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张健,主动报名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滇西片区脱贫攻坚工作,到云县挂职任副县长。
云县位于临沧市东北部。临沧地处全球咖啡种植的黄金带,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中国最适宜发展咖啡产业的地区之一。2010年以来,云县开始引进投资,在全县海拔1400米以下区域发展咖啡产业。
要把咖啡产业做成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健为云县拉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在云县注册成立云南幸福咖啡有限公司,帮助当地改进咖啡种植加工工艺。
除此之外,张健通过上茶山、下田地、进农户,3年下来,把云县的县情、民情和社情摸了个门儿清。在专家队伍的指导下,张健助力云县一手抓生产、一手发展旅游产业,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9月,云县正式脱贫,成为云南省第一批、临沧市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同时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帮扶滇西最早实现脱贫摘帽的6个脱贫县之一。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一行到云县调研。高松指出,云县即将实现脱贫奔小康,这是对脱贫攻坚成效的充分肯定。
两年挂职期满,张健决定延期,他对《中国科学报》说,“能投身到这场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中,是我一生之中最为骄傲的事情。”
10月20日,在张健的推动下,“湾创咖啡”和云县青年创业协会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张健希望双方通过合作,积极探索形成精准扶贫+创新创业+产业融合的共赢发展模式。
由于种种原因,云县咖啡产业曾遇到发展的瓶颈。张健表示要重整旗鼓,不仅使云县咖啡卖得出去,还要卖个好价钱,使咖啡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金果果”和“绿色银行”。
孵化“湾创咖啡”
发展咖啡产业,显然不能仅停留在咖啡种植。
“咖啡在中国不论是种植还是消费均起步较晚,但近20年来,咖啡已经逐渐深入百姓生活。”陈荣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咖啡消费量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10倍,正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
这让陈荣等人觉得,学校咖啡科研技术团队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通过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有能力做出一杯精品咖啡。
“做一个咖啡品牌,咖啡豆和工艺是关键。”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秦海鸥对《中国科学报》介绍说,为此,“湾创咖啡”与华南理工大学扶贫云南的2个少数民族咖啡种植庄园——拉祜族芒掌咖啡庄园和佤族班安咖啡加工厂开展合作。
10月13日,“湾创咖啡”融资路演活动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办。这次融资路演,联合了渠道方、投资方、咖啡团队、技术方、运营方等各方资源力量,大家既是“投票”也是“投钱”,共同支持湾创咖啡的发展。原计划募资500万元,实际认缴出资达721万元,实现超额募资。
“‘湾创咖啡’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精准扶贫于一身,是一杯自带流量的咖啡。”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荣认为,湾创咖啡“一杯咖啡三份情”,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目前,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180多万亩,年产咖啡生豆15万吨以上,占全国98%。陈荣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湾创咖啡”精准对接云南省云县和孟连县的咖啡种植户与咖啡企业,不仅要为云南咖啡豆打开销售渠道,还要推广中国咖啡文化。
陈荣谈到,从咖啡种植基地、茶叶种植基地到咖啡鲜果初加工、咖啡豆烘焙、茶叶加工再到终端消费者,“湾创咖啡”拥有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技术实用、产业结合、资金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促进成果转化,我们有信心做大做强‘湾创咖啡’,从优势产业富矿中掘金。”陈荣说,接下来,团队将最大程度挖掘咖啡营养成分,打好健康牌。
同时,陈荣希望在云县建立规范化的智能咖啡庄园。“我们准备引进智汇耕系统,实现咖啡庄园种植环境的智能监测,包括风速、风向、降雨量、光照、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含水量、土壤肥力等多维度的科学监测,从源头上保证咖啡品质。”陈荣说。
《中国科学报》 (2020-10-23 第3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