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3
选择字号:
我国传染病数据有望不再“出口转内销”

 

1月22日,医护人员对进站旅客的体温进行检测。

1月14日起,武汉市汉口火车站在进站安检处安装设置了7台红外线测温仪,实行24小时监控,如果发现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旅客,交由现场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测、确认。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这个数据库发布以后,就有单位联系要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数据送到这儿来,而不是先到国外然后国内研究人员再去拿回来‘出口转内销’了。”1月22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鲍一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当天,落地在中科院基因组所的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发布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资源库。该资源库整合了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控中心、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等机构公开发布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元信息、学术文献、新闻动态、科普文章。同时,对不同冠状病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做了变异分析与展示。

经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2019-nCoV与2003年暴发的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相似度为80%,与2017年2月从国内的蝙蝠中采集到的SARS样冠状病毒分离株bat-SL-CoVZC45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最高,达88%。同时,研究人员还对2019-nCoV进行了基因组变异分析,为追溯病毒来源、追踪病毒株变异路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支持。

据介绍, 2019-nCoV的基因组长度是3万多个碱基,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异就可能改变病毒的传播和致病能力。“通过对不同的新病毒样本和SARS等病毒的基因组变异进行对比分析,再将这些变异跟病人临床表征关联起来,就会对病毒的致病机理有一个直观了解。”鲍一明说。

就在国内不同领域的团队对2019-nCoV展开紧急科研攻关的同时,不少人也对目前我国传染病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外流”的问题存在疑问。

“在国际上发表文章,相关数据都要在一个公开数据库里共享。”鲍一明说。当前国际上最大的生物数据库是NCBI。由于建立已有30多年,其数据库比较成熟,大家基本上都“默认”把数据交到那里。

专注收集全球流感数据的GISAID,为了应对武汉新冠状病毒疫情,临时增加了一个模块,开始收集2019-nCoV数据。此次,我国不同机构产生的2019-nCoV基因组数据,绝大部分都被提交到这里。

NCBI完全将数据开放,无需注册便可供全世界不加任何限制地使用,而GISAID数据使用则要在其网站注册,如果使用数据发表文章,须先征得数据递交者的同意,或是在其文章中说明并致谢。若是出于商业目的的使用,还有其他的限制。鲍一明认为,这使我国数据主权受制于人。

不过,我国已经意识到数据外流问题,并进行了相应部署。例如,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是2019年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支持设立的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之一,其目的就是把由国家财政资助项目产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并逐步建立类似NCBI的数据库。

鲍一明表示,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但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提供支撑。例如,数据库需要专业人员维护,他希望为科技数据库支撑者建立专门的评价机制,吸引更多人从事这项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20-01-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