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3
选择字号:
2019阅读账单

 

“你的2019阅读账单来啦,请查收!”

本期读书版向科研人员发出“调查问卷”,以“账单”形式,分“收”和“支”两部分设计问题,以展示他们2019年的阅读生活。

1.2019年在购书这一项上支出多少?买了多少本书?最贵的是什么书?

2.购书的渠道有哪些?网购还是书店?或者是朋友赠书?

3.今年去过书店吗?国内外的书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

4.喜欢看纸书还是电子书?尝试过听书吗?

5.2019年读了多少本书?哪本书收获最大?为什么?

6.每天的阅读时间有多少?

7.2019年有没有写书、出书?

 


 

一笔读写“糊涂账”

苗德岁

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教授

盘点2019年的阅读账单,由于我未做详细记录,因此只能开出一笔“糊涂账”。我是天生的“书虫”,读书是我一生的至乐。去年是我退休生活第一年,故这笔“糊涂账”,应属非正常年景的“收支”状况。

2019年我购书支出大约500美元(其实也只买了二十来本书),主要花在买书赠送朋友上。

为了身体力行地支持实体书店,到目前为止,我还执著地拒绝网购图书。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彻头彻尾的“虚伪派”——我并不反对读者网购我写的书。

我生活在美国的一座大学城,如今除了校园里还有一个以出售教科书和本校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之外,竟无一家实体书店!这是最令我痛心疾首的。过去,实体书店曾是我的娱乐中心和避风港湾。所幸国内一、二线城市仍有一些很好的书店,比如西西弗书店、南京先锋书店等,我每次回国都尽力光顾并购书支持。我也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们珍惜并支持实体书店。

拾郭沫若先生“新诗旧诗我都爱”的牙慧,我必须承认,纸书、电子书我都喜欢。由于现在书的装订问题,绝大多数书都不能摊开来平放,而我左手又不好使了,故我越来越多地阅读电子书。然而,我依然酷爱纸质书的手感与“书香味”。

2019年读了多少本书?我并未详细统计,粗略算来,应该不少于60本吧。仅书评和书序,我就写了不下20篇。其中,中文书,我想推荐樊锦诗先生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我去过莫高窟,深知在那里坚守一生意味着什么。英文书,我要推荐自己有幸为其中译本作序的Lab Girl(《实验室女孩》),这是一本所有科研工作者都不该错过的书。

至于我每天的阅读时间有多少,陆放翁“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的名句,对我而言,大致是适用的。渐入老境之后,阅读与写作无疑保持了我健全的心智与正常精神状态。

2019年是我写作上的“歉收年”,只出版了一本青少年科普读物《自然史(少儿彩绘版)》、一本科普绘本译本《物种起源(绘本版)》,审定了一本科普绘本《揭秘生物》。此外,翻译了一套非常好玩的绘本(预计今年出版)。

 


 

阴差阳错写了一本科幻小说

吴季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年底年初,总会对上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展望一下来年。前天,《中国科学报》记者问我“在阅读上的收支情况”,这倒让我为难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对买了多少书、读了多少书做过一个统计。唯一可以记清楚的就是写了多少书,因为这个创作性的工作总是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可能自己都记不住。

那我到底买了几本书呢?我看了一下我的书架,那些新添置的书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不包括其他作者和合作单位送的(这个大概也有20本之多),这些自购的书大概有十余本。我又在京东、当当、亚马逊和得到的已购清单里统计了一下,一共18本,还要加一套《鲁迅全集》(共六册)。其中最贵的是《登月》,这是一本围绕大量解密阿波罗登月期间的照片编写的书,由美国摄影家皮尔斯·比索尼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标价199元。我这些书都是网购的,绝大部分是看过书评或有人推荐。我现在很少进实体书店,偶尔进也是直接到科技图书专题书架,但是往往扫兴而归。

我也从得到App上买过一两本电子书,但是都没有看完,主要是因为手机屏幕太小,没有坚持看完。我也不太接受通过手机音频听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的书,拿在手里,可以反复阅读。对内容深刻的段落,纸质书可以给你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2019年让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是清华大学文一教授写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还有一本读起来不置可否、既无法否认又不愿意接受其观点的书,就是思想哲学家王东岳作的《物演通论》。

我通常是在周末读书,新买的书往往在那个周末一口气读完。一旦放下,一般再无时间拿起来,因为新的书又来了。

过去,除了撰写科技论文以及战略分析文章,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写小说。但是2019年我阴差阳错地写了一本科普、科幻小说《月球旅店》。写这本书的动机我在书的前言和后记中做了说明。没想到的是,这本书出版以后,得到了大量的正面评价,还进了当当网的科普读物畅销榜。也许我可以在这方面再作一些尝试。那么就把这个想法,留给2020年吧。

 


 

“挺难为情”的书单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晾晒自己一年的书单,对我来说是个挺难为情的事情。不只是因为读书不多,还因为我名义上是个职业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读书在我就是本职工作,一点儿也算不上什么有品位的事情。

因为读书是工作,是故每天总能有机会读上几个小时不等。一年里读过不少文献,翻过一些书,但真正读完的书少得可怜。印象中读完了 Andrew Pressley 著的Elementary differential geometry (微分几何基础),这按说应该是上大学时就该学会的内容。读完的其它三本分别是 Gutfreund 和Renn著的 The road to relativity (相对论之路)、Sabagh著的Dr. Riemann’s Zeros (黎曼博士的零点),以及文献集《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产生》,因为自己写东西要用。再有一本就是Robinson 著的 Thomas Young: 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托马斯·杨:最后一位啥都会的人),这本书之所以能读完,是因为托马斯·杨是一个啥都会的英国古典学者,他的事迹实在太令人惊叹了。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在自夸是个学者之前不妨读读这本书,可资借鉴。

2019年我的著述活动算是完成了预期目标。《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三增补版和卷四出版,这样《物理学咬文嚼字》彩色版四卷就算是出齐了。《惊艳一击——数理史上的绝妙证明》是此前出版的《一念非凡》的姊妹篇。这两本书刊行后都还算受到好评,出版社客气,就顺理成章地签了第三本《磅礴为一》。《相对论(少年版)》,294页,根据科学出版社的合同应该是2019年出版的,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

2020年我还真得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读书不求甚解以及读书鲜克有终的毛病是该改改了。我今年已经54岁了,我不想原谅自己。

 


 

每天至少花3小时阅读

张海霞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2019年,我购书大概花了10000元,买了50本书,其中20本英文书、30本中文书。每年元旦给每位研究生送一本书是固定节目,今年我送的全部是英文书。最贵的书是自己写的书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Devices,147美元。

我买书基本上是网购,偶尔路过书店也会进去,翻到喜欢的书会买。跟朋友互相赠书也有。

北京大学校内的书店很不错,偶尔会去逛逛;今年去美国加州的亨廷顿图书馆参观的时候也买了书,我很喜欢书店的氛围。

我偶尔看电子书和听书,相比之下更喜欢看纸质书,喜欢翻书特别是灯下读书的感觉。单纯从读书的角度来说,看电子书和听书留下的印象远远不如读纸质书,但科研文献除外。

2019年,我浏览了很多书,细读的有20本书左右(做读书笔记那种),除了专业书以外,2019年最喜欢的书是《生命向前》,从内容、思路到具体的实践方法都很受启发和帮助。

教师的职业就是读书,如果算上阅读文献的时间,我每天至少会花3小时阅读,每天晚上固定有半小时阅读专业以外的书,偶尔也会抄书。

2019年我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Devices,还有一本中文专著和1本教材在撰写中。

另外,2019年我大概写了至少20万字的博文。

 


 

收获最大的还是一本旧书

姬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的购书我没有统计过,大概有三四十本书吧,约2000块钱。最贵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出的一套《物理学大题典》,8卷10分册,因为我现在对大学普通物理的教学感兴趣,而这套书的前身是我上大学时就熟悉的“美国物理试题与解答”丛书。

我的购书渠道是:与专业有关的书,主要是网购,因为目标明确;一些闲杂的图书,我喜欢去书店乱逛,看到哪个算哪个。也有一些朋友的赠书,有时候还会写点书评。去年大约写了10篇书评,有的是新出版的,也有的是旧书。

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书店大都很不景气了。北京成府路上原来有很多书店,现在没剩下几家了。我有时候还会去逛书店,但主要是因为习惯,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我喜欢看纸书,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术论文都是电子版,一般性的信息来自于网上,比如百度和知乎。也试着听过一些书,但是我觉得获取信息的速度太慢了,而且容易分心。

2019年我读了大概有四五十本书吧,而且有一些是以前读过的书。现在我已经很少读新书了——书是读不完的。印象中收获最大的还是一本旧书,王充(27—97年)的《论衡》。“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更多地了解忽悠和反忽悠。

我现在每天读书两三个小时。还有很多时间浪费在网络和手机上了。

2019年我还在继续写博文,写一些大学普通物理学方面的教学笔记,但是没有写书。以前翻译的《半导体的故事》重新出版了,说明对一些人还是有点用处的。

 


 

被动阅读与主动阅读

仇子龙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阅读于我在2019年是重头戏,“被动”的阅读是因为在得到App上做基因科学课程,需要大量了解科普书的相关内容,后来写书也需要大量了解已有的书籍究竟讲了哪些内容,以此为鉴。“主动”的阅读则是兴趣方面,文史哲种种。

我比较喜欢购书,因为逛书店时间有限,一般网购为主,看到好书马上下单,不会等到逛书店时再买。支出可能在两三千元,并未仔细计算过,购买书籍的费用,肯定不能算文化消费里的大头。保持要阅读英文书的习惯是我给自己下的命令,于是英文书便成了买书里面最贵的支出。所幸现在很多英文书都可以通过当当、亚马逊网购,不用麻烦朋友从国外带,到货比较慢也没关系,反正英文书也读得很慢,一般一个多月才能读一本。

逛书店是我的癖好,到各地如果方便先找书店。以前喜欢上海的季风书店,后来有钟书阁、言几又、西西弗等等,我很喜欢钟书阁,每次去都会买书。但是其他网红书店往往并没有太多自己喜欢的风格,不是很欣赏。上海思南书局里的书选得不错。

我偏爱纸书,很有读书感觉,但是无奈人在旅途,背一本又大又重的书跟自己的体力太过不去,于是在旅途中经常是电子书陪伴。很喜欢用Kindle,最近得到出了阅读器也很不错。但并不习惯听书,总觉得要自己得到第一手的知识才过瘾,可能是有点强迫症。

旅途中读书时光是最惬意的,无人打扰。平时读书时间只有晚上临睡前短短的半小时。去年的被动阅读中,我快速浏览了市面上所有的生物科学、基因科学、遗传学的科普书籍,以及比较流行的书,包括《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三部曲和《生命3.0》等等,收获还是很大,因此也下决心要保持积极旺盛的阅读习惯。

去年的主动阅读种类则相当杂,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文史哲,因为是得到App的重度用户,我认识了文史杂家熊逸,读了他的几本经典书,深受震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这方面印象深刻的书还有文一教授撰写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让我对国家产业和科技发展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第二类是生物专业英文书,2019年阅读了著名精神科医生兼作家Oliver Sacks写的几本书,包括自闭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研究给我很大启发。在3月份参加国际会议期间,由国外教授介绍,阅读了《人类起源的故事》(Who we are and how we get here),一开始阅读时还没有中译本。2020年准备继续阅读Oliver Sacks的一系列书。

第三类是其他专业的科普书,在湛庐文化的会议中遇到张晓东博士,读了他撰写的《人工智能简史》,读完兴奋之余又去读了他写的《哲学评书》,深深拜服其学识文采,也提醒我其他专业的科普书对思考的重要性。如果一定要说一本给我震撼的书,应该是这本《人工智能简史》。

2019年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出版了一本基因科学的科普书《基因启示录》。这本书脱胎于得到App里的基因科学付费课程。全书超过12万字,用25个章节展现了基因科学的方方面面,由湛庐文化最新出版。在国外有不少身处科研一线的教授撰写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希望我国科研工作者也要积极努力,通过各种科普手段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2019年读了110本书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我买书有100本左右,大约花费了4000至5000元。其他没有花钱的书包括出版社送的一些书、其他机构的赠书。

我买得最贵的是一套20本《雪中悍刀行》。《雪中悍刀行》是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一部玄侠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庙堂权争与刀剑交错的时代,一个暗潮涌动粉墨登场的江湖。作者是烽火戏诸侯。

我去过很多书店,最喜欢方所,其次钟书阁,再次西西弗,再再次言几又。

我更喜欢纸书,没有听过书。

2019年我读了110本书,收获最大的应该是《生命3.0》,最喜欢《神们自己》。《生命3.0》中,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对人类的终极未来进行了全方位的畅想,从我们能活到的近未来穿行至1万年乃至10 亿年及以后,从可见的智能潜入不可见的意识,重新定义了“生命”“智能”“目标”“意识”,并澄清了对人工智能的常见误解。《神们自己》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

我每天阅读时间平均4个小时,也包含看一些非纯学术的期刊文章和报道等。2019年我写了一本数据挖掘的教材,应该在2020年正式出版。翻译了《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书,这不是一本“成功学”鸡汤励志书,而是一本全面解释成功的科学手册,用5条简易的成功定律揭示了成功背后普遍的科学规律。

编余絮语

“2019的阅读账单”收到答卷的难度比想象的要大一些。虽然已是“锁定”对象的邀请回答,但仍接到不少婉拒。原因都是:忙。

一位耄耋之年仍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这样真性情地回复:“谢谢邀请,但是我写不出来:我几乎成天在读——读国际文章,而且是‘掠夺式’的,每篇只看一小部分。”他还说:“读‘书’太奢侈了,我只有读几段旧书当作休息。”

作为科研人员,工作“惯常的忙”加上岁末“特别的忙”,我们太理解此次问卷回收率不高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更感谢百忙之中分享阅读生活的几位答题人,让我们得以一窥科研人员的阅读偏好、习惯、志趣,等等。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知道,如今读书实难——没时间、没精力;但读书真好——2020年,要不要一起立一个flag:好读书,读好书!

郭刚制版

《中国科学报》 (2020-01-23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