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建新
“大学老师如何摆脱论文压力?”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有一定压力感。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本身承载很大压力,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努力完成教学、科研和其他任务。否则,教师放任自流、缺乏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责任感和协调互动,学校的“目标”成为一纸空谈,教师自身也不可能很好地发展。
当然,对教师承受的压力要有正确分析。这些压力不仅有论文压力,还包括经费压力、项目压力乃至于教学和行政压力。这种压力应该是来自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本质需要,而不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或高校间“军备竞赛”的附加任务。这种压力应有一个限度,学校为教师设定的目标不能超出教师的学术、生理和心理极限,要引导教师跳起来,而且“使劲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如此才能激发教师潜力。一旦高校教师承担的压力,以及需要履行的职责超出限度,必然会造成教师群体的过度压力和焦虑,成为“焦虑机器”的“产物”,影响教师的幸福感。这是目前教师群体普遍颇有微词的一种现象。
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引申出关于“理想的大学”与“纯粹的学者”这一涉及大学本质问题的探讨。
所谓“理想的大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无法将百年前的大学标准套用到当代大学上,不同时期“理想的大学”虽各有特点,但基础、核心和本质的内涵却是不变的。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想的大学一定是能够给予学者幸福感的大学,而非焦虑感。
必须承认,当前的大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一定焦虑感,这是压力过度造成的。这种来自于并非大学自身发展需要的压力,最终会导致大学的异化,不再是“理想的大学”。与此相伴,学者本身也可能发生异化。在讨论理想的大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话题——“纯粹的学者”又该是什么样子?
正如“理想大学”的标准古今不同,我们也不能一味按照过去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学者。但一位纯粹的学者首先要热爱学术,同时也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大学!在我看来,文老师所描述的“远离大学”,其实远离的只是当今大学中某些“世俗”内容,从精神层面说,应该还是属于大学的。我身边有很多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同仁,他们并不特别在意学校给予的某些压力,以及某些考核指标,即使他们的身份仅仅只是讲师或者副教授,也会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条件潜心学术,不仅在学术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学生也很愿意听他们的课。
换言之,一个纯粹的学者,需要与某些附加在理想大学之外的“俗事”保持距离,但在精神层面,还是与所在的高校心心相印的。
不久前,我正好拜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强调建设科学文化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源于科学家内外部动力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两者之间,仍然需要更强调科学家自身的内部动力,也就是人类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认为,一个纯粹学者的本质内涵,就是始终保持对科学与学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一个纯粹学者的初心。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 第7版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