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戴世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4
选择字号:
“土壤医院”培育环保“医生”

 

■本报记者 王方 通讯员 戴世勇

日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土壤医院”项目获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成立‘土壤医院’是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本性解决土壤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扬州大学“土壤医院”相关负责人盛海君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校是国内首家成立“土壤医院”的高校。

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土壤医院”积极为地方农技部门、企业和农户提供土壤检测、改良、培训、咨询等服务。深入田间的扬州大学师生成了“治疗”土壤问题的“良医”。

沈超是江苏宿迁有名的西瓜大户,但在2018年,他的900亩西瓜地却让他犯了难。“大棚土壤缺少雨水淋洗,养分经常随蒸发水移到表层。施肥过多如果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会在土壤中积累起来,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供应严重失衡,有害生物增加。”仔细考察后,扬州大学教授钱晓晴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为了能“对症下药”,钱晓晴现场采集土样并带回实验室分析,然后给出解决方法。“相信通过后续‘治疗’,作物生长能恢复正常。”沈超说。

像这样,一年多来,扬大“土壤医生”们累计为5000余亩土地开展问诊和改良工作,有效解决了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酸碱失衡等问题,保护地设施使用年限延长了50%,作物年均增产5%以上。

“通过‘土壤医院’,我与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对土壤属性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所学的土壤障碍分析、诊断、修复等专业技能得到有效实践,让我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更加理性、对自己专业的情感更加浓厚了。”一位年轻的扬州大学“土壤医生”这样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 第6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