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魏宇非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4
选择字号:
黄浦江畔的“丝路”课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金课”成为一个十足的“高频词汇”。尤其在当年10月,教育部推出“双万计划”后,“金课”更是成了各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然而,什么才是“金课”?在打造“金课”时,我们又该遵守怎样的原则,秉持怎样的理念?

抛开纸面上的定义和规范,最有资格回答上述问题的,是那些深受学生追捧的“金课”本身。每门课程的背后,都会有一个为此付出心血的老师群体,都有一份教书育人的先进理念,而这些内容最终又会归结为一个又一个的“金课故事”。

本着这一初衷,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金课故事”栏目,分享彼此经验,助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魏宇非

对于欧亚大陆来说,或许最能够联络各国、各民族感情的一个关键词是“丝绸之路”。作为灿烂文化的交融之地,众多民族在丝路的驼铃声中认识了彼此。如今,与丝路有关的学术著作和通俗读物更是浩如烟海。

在距离陆上丝绸之路千里之遥的黄浦江畔,一门与之有关的通识课程,便在那声声穿越历史的驼铃声中向学生们徐徐展开。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王丁开设了一门名为“丝绸之路”的课程。在这门课程里,上外学子们感受到了这条华丽纽带的“前世今生”。

一扇窗户

据王丁介绍,“丝绸之路”课程力求通过对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展示,向学生提供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方位概貌。“这门课程的结构是‘一经一纬’,即以历史序列为经,概述中国在古代欧亚大陆板块、环太平洋印度洋的地理网络中,与世界的交流历程;再以问题为纬,讲述在这一巨大板块中,以中国为枢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流。”

在主题设置上,该门课程囊括了不同民族对彼此的认知、交通工具、物产交流、技术传播、宗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交流、交融与冲突等丰富内容。

在对于中亚文明史的20年研究生涯中,王丁曾在德国、日本学习多年,这让他拥有了多语种教育的背景。针对上外人才的培养特点,在课程选择上,他也有意地选择有代表性的丝绸之路古代语言(包括“死语言”)的有趣文本,带领同学一起品读。从丝绸之路的伟大开拓者们,到沿途的中国“语言邻居”,再到乐舞建筑,同学们坐在教室便能随着他的讲述共赏绚烂的文化风采。

“‘丝绸之路’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一带一路’又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共同发展倡议。”谈及开设此门课程的初衷,王丁表示,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应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往昔有了解,鉴古知今,以学术的方式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触及百年以来国际研究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真容。

一次参观

“古时钱币主要有两种,即铸造式的青铜币与打压式的金银币。为什么我国古代选择了青铜币而非另一种?”2019年5月的一天,在上海博物馆的门前,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青铜器与丝路钱币专家王樾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学生都选报了“丝绸之路”课程。今天,他们将要在这座博物馆的青铜馆、丝绸之路钱币展这两个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主题展上,开始自己的学习之旅。王樾则是被王丁专门邀请来做“讲解员”的。

青铜馆内,深沉墨绿的主色调映入眼帘。伴着阵阵用编钟敲出的乐曲《阳关三叠》,以时间为脉络,王樾细致地向学生们介绍其中一些典藏品的精妙之处。在一件青铜鍑的展柜前,同学们驻足谛视,并聆听两位老师就这一从中亚传入中原、融合中华实用理性和审美情趣的实物青铜器展开讨论,由此也对丝绸之路作为“青铜之路”有了亲切而具体的领悟。

“实践课以及讨论课也是‘丝绸之路’课程的特别安排。”王丁表示,博物馆不同于教室,在这里,学生可从“文物”的视角,用物化的角度观察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这次实践之旅,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通过这样更直观、立体的体验,同学们在课程中所领略到的知识都能得到更充分的体味。

一种期许

作为老师,王丁十分强调逻辑思维、判断力,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问的习惯。“唯有具备不断升级的学习能力,方能不落后于时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

王丁对于教学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的一位“老师”影响。他就是国际知名的丝绸之路语言、文化研究学家——年近八旬的德国学者彼得·茨默。“茨默教授经常和我邮件往来,沟通信息,讨论问题,督促、鼓励我不断进步,这让我的学习过程无限延长了。这是我的幸运,所以我也希望能把这样的教育学习方式传承下去。”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于教学的认识,王丁的“丝绸之路”课吸引了来自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甚至也吸引了一些外校学生跨校选课。课堂上,王丁的教学风格更是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学生们纷纷评价:“他能把晦涩的知识讲得那么有趣!”真的是干货满满,不虚此行!”……

“‘丝绸之路’是一门非专业课,但我希望通过努力,有同学能够产生对新知识领域的兴趣,甚至选择以丝路文化、历史、语言研究为下一步深造的目标,加入到这一国际显学的行列中,成为中国未来学术的生力军。”王丁如此期许。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 第6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