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4
选择字号:
其他候选新闻条目
(按发布时间顺序排列)

 

我国科学家发现地幔混合对流重要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争议。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倪四道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非对称路径 660 千米间断面散射波震相,揭示了地球 660 千米深处界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征,从而给出地球的整体地幔对流与分层对流模式共存的关键证据。该成果2019年 2 月 15 日发表在《科学》。据悉,这项研究成果或可帮助回答地球演化的根本性问题。

给基因编辑做“体检”:让脱靶无处隐藏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然而,基因治疗的风险不可低估,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技术最大的风险来源。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GOTI的全新检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技术,可精准客观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且有望开发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该研究2019年3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我国发现寒武纪大爆发极盛时期清江生物群

2019年3月22日,《科学》发表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发现了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是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据悉,清江生物群的后续挖掘、研究与保护将有可能为探索寒武纪大爆发这一重大科学难题提供多方面科学依据。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

2019年4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此次投入科学观测的探测器包括由900个探测器单元组成的、灵敏面积达22500平方米的一号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两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180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和80个缪子探测器。据悉,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装置由电磁粒子探测器阵列、缪子探测器阵列、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等组成。其主要科学目标为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开展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研究。

中科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由中科院组织编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年9 月27 日在京发布,该报告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当日在第74 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的正式文件。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可持续城市、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特定指标。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计算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SDGs 评估典型案例,为构建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SDGs的全球、区域、国别和地区尺度进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揭示了地球大数据监测评估SDGs的重要价值和前景,为联合国加速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报告发布后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我国首台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

获批注册上市

2019年9月2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碳离子治疗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该产品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其控股公司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产品安装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这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批准注册的国产碳离子治疗系统。该产品的获批,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又迈出一步,对于提升我国医学肿瘤诊疗手段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科学家解析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精细三维结构

我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国内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并首次解析了该病毒颗粒的三维结构,为开发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基础。《科学》2019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单位,近一年来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展开了基础科研、临床检测、高效疫苗等联合攻关研究。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相当巨大、复杂的病原体。同时,研究人员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提出其可能的组装机制,为揭示该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学家首次揭开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神秘面纱

哺乳动物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后经历的一段关键发育期被称为“原肠运动”。2019年10月31日,《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科研团队通过体外培养食蟹猴的胚胎,首次成功重现了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育过程。该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合作完成。据悉,揭开这一关键阶段的神秘面纱,将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重要数据。

我国自主深度学习平台比肩国际主流

2019年11月5日,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一次性在通用性、自动化、标准化、模块化方面进行了20多项功能发布和技术升级,在深度学习模型开发、训练、预测和部署等环节,获得了自动化网络结构设计效果超人类专家、万亿级参数模型的训练和实时更新、多平台多端高性能推理引擎等创新成果。升级后,飞桨平台在深度学习框架核心能力、产业级开发能力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国际主流框架水平。深度学习框架和平台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百度飞桨的能力提升使得我国技术开发和应用不必再依赖国外平台,是智能时代避免我国核心科技受制于人的关键。

我国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气一步制高碳醇万吨级工业试验

2019年11月26日,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世界首例合成气一步制高碳醇万吨级工业试验,在榆林榆横工业园区完成,该成果开拓了煤基制高碳醇的新途径。据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新型钴—碳化钴基催化剂是此次工业试验获得成功的关键。该项目同时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另外,该技术通过调变催化剂可以改变产物中高碳醇与液体燃料的比例,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液体燃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导思想,能够显著提升煤制燃料企业的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报》 (2020-01-14 第2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