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
选择字号:
“小柯”秀

 

《英国医学杂志》

长期接触大气细颗粒物增加中风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顾东风院士研究团队分析了长期暴露于环境细颗粒物和中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相关论文于2019年12月30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

为了研究长期暴露于直径≤2.5μm(PM2.5)的环境细颗粒物对中国成人总中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影响,研究组在中国15省份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进行预测,共招募了117575名成年男性和女性,入组时他们均没有中风。

2000~2015年,这些参与者居住地的长期平均PM2.5水平为64.9μg/m3,最低31.2μg/m3,最高97.0μg/m3。在900214人年的随访中,研究组共发现3540例中风,其中63.0%为缺血性中风,27.5%为出血性中风。与第一季度暴露于PM2.5(<54.5μg/m3)相比,暴露于最高季度(>78.2μg/m3)的参与者发生中风的风险较大,风险比为1.53,其中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比为1.82,出血性中风为1.50。

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发生中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13%、20%和12%。通过对中风及其亚型进行观察,长期暴露于PM2.5与中风事件之间呈几乎线性的暴露—反应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长期暴露于较高浓度的PM2.5与中风及其主要亚型呈正相关。该发现不仅对中国,还对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制定与空气污染和预防中风相关的环境和卫生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6/bmj.l6720

《细胞》

人KCNQ1调制与门控结构基础获解析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Roderick MacKinnon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解析了人类KCNQ1调制与门控的结构基础。2019年12月26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通过使用冷冻电镜(cryo-EM),研究人员发现KCNE3将跨过单膜的螺旋束对着KCNQ1的位置,似乎将电压传感器锁定在其去极化构象中。没有PIP2时,孔保持封闭。加载后,PIP2占据了内膜小叶内KCNQ1上的一个位点,这会触发大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孔门扩张。在Kv7通道中,可能会保留PIP2激活的这种机制。

据介绍,KCNQ1,也称为Kv7.1,是电压依赖的K+通道,可调节胃酸分泌、盐和葡萄糖的体内稳态以及心律。它的功能特性是通过与β亚基KCNE1-5的共同装配以组织特异性的方式调节的。在不可兴奋的细胞中,KCNQ1与KCNE3形成复合物,从而抑制了在负膜电压下的通道关闭,否则该通道将被关闭。孔开放受信号脂质PIP2调控。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12.003

《免疫》

突触的靶向补体抑制可防止脱髓鞘疾病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Dorothy P. Schafer小组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的研究表明,突触的靶向补体抑制可在脱髓鞘疾病中防止小胶质突触吞噬和突触丢失。这一研究成果于2019年12月26日在线发表于《免疫》。

研究人员使用死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MS)组织、MS的临床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和两个脱髓鞘疾病的啮齿动物模型,研究了视觉系统中突触的变化。类似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员观察到小胶质突触吞噬和严重的突触损失。在小鼠中,突触丢失与局部脱髓鞘和神经元变性无关,但与神经胶质增生和突触中补体成分C3(而非C1q)增加有关。C3结合突触的补体抑制剂Crry的病毒过表达减少了突触的小胶质细胞吞噬并保护了视觉功能。

这些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脱髓鞘疾病的替代补体级联来消除突触,并确定了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止突触丧失的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19.12.004

《中国科学报》 (2020-01-01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