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8
选择字号:
一个人的专业

 杨柳在演奏箜篌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杨柳着实火了一把,因为她的乐器箜篌,也因为该院艺术与传媒分院箜篌专业中只有她一名学生。

箜篌曾在唐朝盛极一时,但自14世纪后却不再流行,直至今天,全国专业的箜篌人士屈指可数,从小开始学习箜篌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箜篌弹奏者由竖琴或者古筝改学。所以目前国内开设箜篌专业的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极少数高校。

偶然的机遇

尽管小众,却挡不住有心之人的欣赏。一直练习声乐的杨柳,在高二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一个视频,内容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教授崔君芝讲述箜篌。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乐器,但我很快被视频中,她华丽的弹奏手法和箜篌空灵的声音所吸引。”杨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中国科学报》。

怀着想进一步了解这种乐器的渴望,杨柳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视频讲座中提到的主办方电话,并联系上讲座的发起人、浙江省宁波市“汝意箜篌”负责人陈莉娜。两人也因此结缘,成为师徒。

高考时,因为对箜篌的热爱,加之以前学习的声乐专业竞争过于激烈,杨柳决定选择箜篌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多方了解后,杨柳没有选择需要提前进行艺考的拥有箜篌专业的音乐院校,而是决定考取离家较近,且根据考试分数录取进校再划分专业的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考入钱江学院艺术与传媒分院后,老师会再询问一次所选专业。依然坚定箜篌学习的杨柳,在那时被老师劝说,“能否改换专业”。“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情绪太激动,当时就哭了出来,事后又在电话里和父母哭了一通。”杨柳回忆说。

鉴于杨柳的坚持,她的家长与校方恳谈后决定还是尊重杨柳的选择。由于箜篌教师难寻,校方继续聘请身在宁波的陈莉娜担任杨柳的专业课教师,而其他乐理等基础课程则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也是从那时起,杨柳开始杭州与宁波两地奔波的学习生涯。

尽管外界因为“一个人,一个专业”对杨柳分外关注,但是在杨柳眼中,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一个人的专业并不止她一个。

我不是一个人

“学习音乐,特别是乐器,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成本。像箜篌,一台琴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而教师也多是一对一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艺术与传媒分院院长朱丹表示,虽然前期投入成本大,但学生爱好如此,所以学院早已有为一个人开设专业的先例。

苹果手机经典铃声的演奏乐器马林巴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诞生于非洲的乐器,在国内更是小众。之后,古典贝司、箜篌等“一个人”的专业陆续出现在学校中。“一些特殊乐种因为报考人数少,所以音乐院校并没有常备教师,甚至全国能够教授的教师都屈指可数。”朱丹解释道,“但如果学生有需求,我们就会想方设法为其寻找到合适的教师。人才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既然被录取,那么必须为他们搭建个性化解决方案。”

例如,马林巴的教师就是学校从声乐团聘请而来。而学校在考量院外专业课教师时会设定职称、圈内知名度、专业水准、演奏年限等标准。如今,马林巴和古典贝司的两名学生已经毕业,箜篌专业的杨柳也已经进入大四阶段,但是该校的“一个人专业”并没有“消失”,因为今年有一名新生选择古琴方向,且全校只有他一人。

“即便专业只有一个人,我们也会为他配备两名导师,即院外的专业课教师与院内的基础课导师。”朱丹介绍说。

虽然学校给予大力支持,但是对于杨柳来说,“一个人”的学习之路依然有不少坎坷。“家人并不理解我的选择,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包容与支持,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关注也是文化的传播

马上面临毕业的杨柳,最近有点忙,她一边准备论文,一边在做箜篌的助教工作。在杨柳看来,外界对她的关注点在于这是“一个人”的专业,但是也会有人通过这份关注认识了箜篌。

跟随着导师陈莉娜的脚步,杨柳早已开始推广工作。去年暑假,她和陈莉娜以及其他箜篌表演者们一同“重走丝路”,在敦煌鸣沙山拍摄了箜篌的MV。

凌晨四点,在其他人穿着冲锋衣时,她们却穿着薄纱向沙丘顶端进发。不仅如此,每个人还要携带一台经过陈莉娜改良后的小型箜篌。太阳升起后,沙漠被晒得滚烫,一行人经历低温后又在高温中被蒸腾、暴晒,最终完成了所有镜头。

那次行程中,她们还在敦煌市飞天剧院举办了公益的箜篌演出,杨柳对这次演出感触颇深:“因为箜篌由丝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在敦煌的莫高窟壁画中,箜篌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乐器之一,所以我们在敦煌这个见证了箜篌历史的地方举办箜篌音乐会,意义非凡。”

“我记得演出当晚,幕布拉开时,我们看到台下座无虚席,都是自发前来观看的敦煌市民,真的非常感动。”杨柳说。而且,演出还由随行的编导专业的学弟们进行了线上直播,当天点击量就突破了两万。

“箜篌让我变得与众不同,传统文化也让我变得与众不同。学习箜篌让我觉得庆幸,很多人可能因为乐器太过常见而忽视了背后的文化。但我却有很多机会在不断重复的讲述中重温箜篌的历史。”杨柳表示。导师陈莉娜也因为杨柳受到关注的事件,特意发了微信:因为你,全国有2.3亿人看到了箜篌。

这份关注更让杨柳觉得自己任重道远,甚至对于论文方向,她也希望从细节着眼。“在知网等论文网站上搜索的箜篌文章多与箜篌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有关,但是我想写一篇关于箜篌演奏技巧的文章。因为前者铺垫恢弘,恐怕会让人对箜篌有疏离之感,如果只写一篇曲目,只谈乐器比较与技法,或许会让更多人了解箜篌,进而爱上它。”杨柳说,“未来,我想要成为箜篌的传承者,通过新型媒介的传播与教育推广,让更多人听见箜篌之声。”

《中国科学报》 (2019-09-18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